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TG2000016210)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9H指数:11
- 相关作者:翟保平张孝羲王正军李典谟申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金毛弓背蚁行为谱与社会分工的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自然蚁巢的结构和条件下 ,使用个体标记和直接观察法对一巢金毛弓背蚁Componotustonkinus的行为类型和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共 34只来自同一巢穴的工蚁被标记。在持续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对每只蚂蚁所执行的每种行为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金毛弓背蚁可以区分出 12种基本行为类型 ;该蚂蚁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 5个功能组 ,即繁殖 (蚁后 1个 )、觅食 (由 10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觅食 )、巢穴内的维护及护育 (由 16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巢穴的维修、清理及护育 )、巢穴的防卫 (包括 3个工蚁 ,行巢穴防卫 )及不活跃型 (含 5个工蚁 )。
- 王正军刘志斌张爱兵李典谟
- 关键词:行为谱社会分工
- 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对其种群发生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3年
- 1 999~ 2 0 0 0年在室内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棉铃虫蛹期的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其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 ,以及对出土成虫的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不同时间土壤浸水对棉铃虫的入土和化蛹无影响 ,但却能显著影响其羽化和出土。此期土壤干燥 (土壤相对含水量≤ 2 0 % )对棉铃虫的羽化出土十分有利 ,大于 40 %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其羽化出土不利 ,饱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棉铃虫的影响则是毁灭性的 (羽化出土率≤ 1 0 % ) ;而棉铃虫入土后的第 2天、第 3天和第 1 0天土壤浸水对其羽化出土的影响也很大 ,羽化出土率分别为 1 6.33%、9.2 8%和 2 1 .0 5 %。此外 ,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影响棉铃虫的土中虫态而间接影响出土成虫的存活、卵巢发育、交配和产卵 ,乃至下代卵的孵化 ,进而影响下代种群的发生。
- 陈法军翟保平张孝羲
- 关键词:棉铃虫蛹期土壤水分种群发生化蛹
-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被引量:8
- 2003年
-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 ,应用 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 ,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 ( 1 980~ 1 997)进行了空间模拟 ,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 ,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 ,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 ,从东北至西南 ,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 ,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 ,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 ,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 ,主要影响因子为 6月降雨量的大小 ,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 ,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 )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湿度较低、
- 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 关键词:棉铃虫GIS地统计学方法
- 水稻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对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年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累计数量比较各年发生严重程度,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 陈文龙申科黎坚张润杰
-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褐飞虱灯诱
- 麦田蚜虫自动计数研究被引量:27
- 2006年
- 准确估计害虫种群密度是进行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为了减轻麦蚜虫抽样调查的难度,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蚜虫数量自动计数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麦田中诱集蚜虫的黄色粘板照片作为图像处理的数据源,通过图像分割与连通区域标记算法完成对黄板上蚜虫的自动计数。田间应用的结果表明黄板能较好的诱集到蚜虫,黄板图像单调的背景适合于计算机进行自动计数分析,自动计数的准确率达93.88%以上。
- 张建伟王永模沈佐锐
- 关键词:自动计数黄板数字图像
-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上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3年
- 研究了施不同水平有机肥和化肥的钵栽水稻 (汕优 6 3)上白背飞虱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有机肥 (腐熟猪粪 )和化肥 (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分别设低 (N 2 0 0、P 2 30和K 95mg/钵 )、中 (N 40 0、P 46 0和K 190mg/钵 )和高 (N6 0 0、P 6 90和K 2 85mg/钵 ) 3个水平处理 ,于移栽前施于盆钵中 ,施肥 1周后的稻苗 (2 7d龄 )供试。结果表明 ,当施肥水平较低时 ,各种群参数在两类肥料处理间的差异较小 ;但当施肥提高至中、高水平时 ,与施化肥相比 ,施有机肥水稻上的白背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 ,若虫历期较长 ,产卵历期较短 ,产卵量较小 ,种群内禀增长率明显降低。表明与施化肥相比 ,施有机肥明显不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
- 蒋明星程家安
- 关键词:施肥水平水稻白背飞虱种群化学肥料
- 基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被引量:35
- 2004年
- 以河北省中南部面积为 93 53 9平方公里 (约占河北总面积的 51 5% )的区域作为研究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 1980~ 1997年的来自 3 6个监测点的二代棉铃虫卵的密度数据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卵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空间相关性 ,但各年空间相关的程度均较弱且随年份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空间变异成分所占比例的变化范围为 3 54%~ 61 67% ,其相关程从 115 92km到 487 0 8km。时间序列分析表明 ,卵的发生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 ,其中 1980~ 1991年维持在低水平的波动状态 ,其发生的平均密度为 3 3 0粒 百株 ,变化范围为 12 2~ 70 6粒 百株 ;而 1992~ 1997年在高水平波动 ,其平均密度为 1877粒 百株 ,变化范围为 2 64~ 40 2 3粒 百株。空间模拟结果表明 ,各年的卵在空间均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 ,但聚集程度依据其空间相关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不同。从发生的地域特点看 ,从东北至西南 ,卵的发生程度逐渐趋重 ,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 ,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卵的密度的各个等级不仅在地域上存在差异 ,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从整体发生情?
- 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 关键词: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
- 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13
- 2007年
- 为筛选出有效的长期预测因子,对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连续稳定显著相关的海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72.4%),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前两年和前一年(82.7%)。分别分析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当年4-8月上旬各旬降水量、平均温度、当年1-8月500hPa西太平洋副高月平均指数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并比较这三者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的异同。根据对两地的个例分析表明:前一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6月副高面积指数的变化,影响江苏通州当年6月下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通州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前两年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引起当年5月副高北界位置的变化,影响江苏淮安当年7月上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淮安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在此基础上,对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提出“海温→大气环流(副高)→气候→褐飞虱前期迁入”的一般假想模式。
- 冼晓青翟保平张孝羲张谷丰刘志林施保国
- 关键词:褐飞虱海温遥相关
- 白背飞虱的再迁飞能力被引量:26
- 2004年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经过一次远迁降落、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的再迁飞能力。根据吊飞试验的持续飞行时间可将白背飞虱种群划分为居留型 (<30min)、迁飞型 (≥ 30min)、远迁型 (>4 2 0min)和再迁飞型 (第二次吊飞持续飞行时间≥ 30min)。在所测的 5 5 8头白背飞虱中 ,再迁飞型的比率为 5 7% ;而在 112头迁飞型个体中 ,再迁飞的比率为 2 8 6 %。取食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背飞虱的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有显著影响。取食感虫水稻的白背飞虱飞行能力和再迁飞能力较强 ,再迁飞的比率也较高 (>5 % )。吊飞前后取食常规稻与耐虫品种组合的飞虱的再迁飞时间则较短 ,再迁飞比率也较低 ;但吊飞前后均以耐虫品种饲喂的个体 ,反而也表现出较高的再迁飞比率和中等水平的再迁飞时间。而且 ,第一次飞行 36 0min以上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再迁飞潜力。交配只对 6日龄雌虫和
- 汪远昆翟保平
- 关键词:白背飞虱水稻品种飞行能力
- 水稻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 陈文龙申科黎坚张润杰
- 关键词:稻褐飞虱灯诱病虫测报晚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