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853)

作品数:9 被引量:93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瑛张微罗芳丽刘丽莎孙路强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便秘
  • 4篇针灸
  • 3篇俞募
  • 3篇俞募穴
  • 3篇募穴
  • 3篇结肠
  • 3篇大肠
  • 2篇电针
  • 2篇小鼠
  • 2篇结肠组织
  • 2篇功能性便秘
  • 2篇便秘小鼠
  • 2篇肠组织
  • 1篇动物
  • 1篇动物造模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形态学
  • 1篇学术

机构

  • 9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绵阳市中医医...

作者

  • 9篇李瑛
  • 7篇张微
  • 6篇罗芳丽
  • 4篇刘丽莎
  • 2篇周思远
  • 2篇赵敏
  • 2篇师维
  • 2篇王欣月
  • 2篇孙路强
  • 1篇鲁凌云
  • 1篇刘婷
  • 1篇彭晓华
  • 1篇赵中亭
  • 1篇郑倩华
  • 1篇陈大帅
  • 1篇李思宇
  • 1篇张树森
  • 1篇王芳
  • 1篇魏韬
  • 1篇赵妍

传媒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腧穴配伍规律的多角度探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从文献分析、传统与现代针灸理论多个角度探析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文献,并与传统与现代针灸理论指导下的腧穴配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肠易激惹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便秘,三者在文献分析、传统和现代针灸理论指导下的腧穴配伍方案呈现显著的一致。结论:从文献分析、传统与现代针灸理论多个角度分析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的腧穴配伍规律,有助于发现现有方案的不足并及时作出改进和优化。
张树森赵妍鲁凌云张微罗芳丽李瑛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针灸效应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4年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糖代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从PI3K-AKT通路的角度探讨针灸作用机制的文献,结果显示该通路参与了针灸效应的发挥,但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和糖耐量异常的调节,涉及范畴较小。实验设计单一,缺乏不同刺激下的对比研究。此外,研究深度不够,没有涉及上下游信号以及信号间的相互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拓宽研究范畴,完善实验设计,从更深层次研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针灸效应中的作用,阐释针刺作用机制。
周思远陈大帅刘婷李瑛
关键词:针灸苏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
针刺大肠俞募穴对慢传输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针刺大肠俞募穴对慢传输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EGC组。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只固定不针刺,针刺组和EGC组接受针刺治疗。治疗后取标本,使用电镜、光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计数,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针刺组结肠组织形态学相比模型组明显改善;针刺组细胞凋亡率相比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EGC组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与针刺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结肠组织形态学,促进结肠损伤的修复,是治疗慢传输便秘的理想疗法之一;EGC细胞在慢传输便秘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刘丽莎张微赵敏毛廷丽李思宇李瑛钟振东
关键词:针刺慢传输便秘结肠组织
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肝毒性候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PAP)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芯片技术,对肝脏组织和血浆miRNA表达谱以及肝脏组织中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出特异表达的miRNA和基因,初步探索这些基因在药物肝毒性中所参与的...
汤纳平王雁李华邱云良周国民马璟
文献传递
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内GDNFmRNA、Rai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组织内GDNFmRNA、Rai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后观察结肠上皮细胞形态、结肠组织内GDNFmRNA、Rai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多,GDNFmRNA、RaimRNA表达降低。电针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减少,GDNFmRNA、RaimRNA表达增强。结论:电针能改善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上调GDNFmRNA、Rai mRNA的表达水平。
张微李瑛刘丽莎罗芳丽赵中亭
关键词:电针俞募穴
肠易激综合征针灸诊疗特点文献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5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5年)、Pubmed(1966—2015年)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针灸方法、补泻手法、留针时间、频次、疗程及疗效等。结果:纳入的5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辨证特点以辨病加辨证选穴为主,常取天枢、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中脘、上巨虚、百会、肾俞、印堂、大肠腧等穴位;针灸方法最常用的是针刺疗法,亦常配合艾灸;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多在4~8周。结论: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相关症状,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
罗芳丽周思远王欣月黄活石师维李瑛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诊疗特点
功能性便秘动物造模方法研究概况被引量:10
2015年
实验动物功能性肠病造模方法很多,包括药物(复方地芬诺酯法、吗啡注射法、生大黄递增灌胃法、洛哌丁胺致便秘法)、物理刺激(冰水灌胃法、限水限食法)、手术、饮食造模、照射等方法,以药物造模为主,辅以手术和物理刺激。以往多以出现临床相似症状作为模型成功判定标准,目前逐渐倾向于从临床病机、诱因和病理变化等方面着手。现有造模方法特点:1弱化功能性便秘特征,混淆功能性便秘模型与普通便秘模型;2缺乏统一模型成功判定标准,仍多以出现与临床功能性便秘相似体征判定造模成功;3缺乏药物剂量与剂型统一标准,药物使用混乱,难以判定药物在造模同时的毒性和伤害性;4造模手段单一,难以模拟功能性便秘这种起病复杂的身心疾病。造模成功标准至少需要满足:1模型在起病诱因、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上与临床患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模型稳定,不易反弹产生耐受性;2造模药物或器材购买方便,使用简易,剂量掌握灵活,对动物损伤小,存活率和成功率较高,可复制性强;3利用仪器或各种检测手段,可判定各检测指标符合功能性便秘特点。功能性便秘是一种起病诱因极其复杂的疾病,涉及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压力等,表现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改变,应用现代化科技和检测手段,制定统一模型判定标准,使模型病因病理更符合临床实践,是未来功能性便秘动物模型制作中应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刘丽莎张微赵敏毛廷丽彭晓华李瑛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动物造模物理刺激
电针大肠俞募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结肠组织GDN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EGC抑制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模法,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每次30min,共治疗5次。运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电针治疗前后结肠组织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肠组织中G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G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电针刺激大肠俞募穴可提高结肠中GDN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光镜和电镜发现针刺可修复受损上皮细胞,进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EGC抑制组结肠中GDNF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GDNF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低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和电镜下EGC抑制组结肠组织形态改变较为严重。结论电针刺激大肠俞募穴可提高EGC细胞中GDN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修复受损结肠上皮细胞,进而改善肠道传输功能。
张微李瑛刘丽莎罗芳丽郑倩华
关键词:电针俞募穴
针灸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8年
本文总结近10年来针灸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加以归纳分析,为针灸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发现针灸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能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有益菌群的含量,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选穴和治疗时间等不同,对菌群的影响不同。同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与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胃肠道疾病,而针灸对于这类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对于针灸干预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少,机制不清,文献缺乏,所以提出针灸治疗疾病有效性的机制研究可以从肠道菌群入手。
孙路强张微魏韬罗芳丽李瑛
关键词:针灸肠道菌群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近10年以来国内发表的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临床医疗和科研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RCT文献进行检索,并从发表年代、期刊分布、基金资助以及文献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至2015年10月,共5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分析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总体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但研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结论:建议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更多的采用设计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罗芳丽张微师维王欣月黄活石孙路强王芳李瑛
关键词:针灸功能性便秘文献计量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