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606A-06)

作品数:16 被引量:261H指数:9
相关作者:李贤伟张健范川胡庭兴宋学贵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苗木
  • 2篇养分
  • 2篇退耕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综合评价
  • 2篇耐涝性
  • 2篇巨桉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氮沉降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养分动态
  • 1篇养分归还
  • 1篇养分归还量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调...

作者

  • 6篇李贤伟
  • 4篇张健
  • 4篇范川
  • 4篇胡庭兴
  • 2篇宋学贵
  • 2篇武卫国
  • 2篇周朝彬
  • 1篇李进峰
  • 1篇朱莲
  • 1篇肖春莲
  • 1篇宫渊波
  • 1篇朱天辉
  • 1篇王景燕
  • 1篇罗承德
  • 1篇薛波
  • 1篇鲜骏仁
  • 1篇唐天云
  • 1篇杨渺
  • 1篇范冰
  • 1篇梁剑

传媒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林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福建林业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31
2007年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 kg N/hm2·a)、中氮(MN,100 kg N/hm2·a)和高氮(HN,150 kg N/hm2·a)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该森林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612.21±77.82 mg CO2/m2·h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108.95±17.01 mg CO2/m2·h出现在2月,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为348.00±157.83 mg CO2/m2·h,年均土壤呼吸通量为8.31±3.77 t C/hm2·a.采用双因素关系模型(Rs=aebTWc),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解释了该常绿阔叶林2005年10月~2006年7月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8.6%~73.9%,其拟合结果优于以土壤湿度或温度为参数的单因素关系模型.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其地表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Q10值为2.12,以土壤5 cm深处的温度为参数时,Q10值为2.51.(2)N沉降处理3个月后,该森林中HN和MN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309.43±17.24 mg CO2/m2·h,303.82±11.50 mgCO2/m2·h)均显著高于CK(269.28±13.78 mg CO2/m2·h)(P<0.05);处理4个月后,HN的土壤呼吸速率(272.42±13.25 mg CO2/m2·h)均显著高于MN(239.65±10.33 mg CO2/m2·h)、LN(229.10±9.90 mg CO2/m2·h)和CK(234.51±12.77 mg CO2/m2·h)(P<0.05);但处理7~10个月时,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N沉降初期明显促进了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后期无明显影响.
宋学贵胡庭兴鲜骏仁肖春莲刘文婷
关键词:土壤呼吸Q10值氮沉降常绿阔叶林川西南
毛豹皮樟感染白粉病菌后生理生化的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测定了毛豹皮樟(老鹰茶)不同品种受白粉病菌侵染后在各感病时期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毛豹皮樟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白粉病抗性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则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感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而且均在感病末期时降幅达最大,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不大。
朱莲刘应高李贤伟朱天辉
关键词:白粉病生理生化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被引量:91
2006年
研究四川洪雅县4种不同密度下巨桉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4个巨桉人工林年凋落规律相似,5月是全年凋落物产量的高峰期,1月凋落量最低;4个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大量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32、86.90、67.72和66.37kg·hm-2,且N>K>Ca>Mg>P,叶是养分归还的主要组分,春夏两季叶养分归还量最大;枝、叶的平均年失重分别为18.2%和36.1%,分解系数分别为0.176~0.214和0.383~0.445,半衰期分别为3~4年和1~2年,周转期分别为14~17年和6~8年。5种元素释放率大小顺序为Mg>Ca>K>N>P,养分归还1年后,P出现富集,N先富集后释放,大部分K、Ca、Mg被释放。
刘洋张健冯茂松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分解速率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11月>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5月>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8月>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武卫国胡庭兴周朝彬李进峰曾晓东
关键词:巨桉土壤特征养分动态林分密度
天然林人工更新后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 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培养环境下,添加不同枯落物处理,培养15、30、45、60、75和90 d后,分别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初期持续增加至45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在添加枯落物处理中,细菌数量在60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在60 d和45 d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各培养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于不添加枯落物,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枯落物组成与质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王景燕胡庭兴龚伟宫渊波罗承德
关键词: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微生物养分
四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定位观察试验,对四川盆西低山区4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在退耕初期(2003-2005年)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林(竹)+草模式兼顾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退耕初期受到人为干扰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04年停止施肥以后,总体上4种模式的土壤全量养分降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不同程度增加。在研究期间内,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物理性质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pH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模式之问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IFI值分别为:慈竹+牛鞭草(0.665)〉苦竹+牛鞭草(0.601)〉光皮桦+牛鞭草(0.423)〉撑绿杂交竹+牛鞭草(0.347)。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认为慈竹+牛鞭草和苦竹+牛鞭草是该区值得推广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兼备且具有可持续经营的退耕还林模式。因此,采用合适的退耕还林模式,并辅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艳梅张健梁剑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质量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被引量:25
2007年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地林木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自然草林地的2倍;但就总细根量来说,自然单根系大于黑麦草根系,是黑麦草的4.4倍;林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mm细根能提高大粒级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总量。
董慧霞李贤伟张健范冰范川
关键词:细根水稳性团聚体
毛豹皮樟苗木耐涝性评价指标筛选被引量:5
2009年
对毛豹皮樟4个品种在人为水涝胁迫下测定其叶片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OD、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涝害处理对SOD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有极显著影响;品种对SOD有显著影响,对MDA有极显著影响;涝害和品种对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对SOD则有显著影响。经主成分分析SOD与耐涝性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9563),SOD对毛豹皮樟耐涝性评价经检验精度都在98%以上。因此SOD可以作为毛豹皮樟耐涝性评价指标。
范川李贤伟
关键词:耐涝性评价指标
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07年
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改变了1/3~1/2的陆地面积.森林砍伐、造林、木本入侵等植被变化通常伴随草本、木本植物类型的改变,是植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森林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流失,也有研究发现,林地转化为草场后也可具有极大的碳增汇潜力.由于农田、草场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地,比较研究草本与木本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吸存潜力及影响因素对全球变暖和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变化过程中SOC的变化方向和数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变化前后植被类型,还主要与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及管理活动强度有关.另外,原始土壤条件、土地利用变化前SOC含量、土壤质地、植被生产力等也都对SOC动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特定立地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植被类型或植被类型组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土壤碳吸存提供了依据.目前许多关于植被变化的研究并没有把植被类型转换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从其他因子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对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库特征、碳汇潜力、动态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土壤活性碳库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杨渺李贤伟张健薛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植被变化碳吸存
4个毛豹皮樟品种苗木耐涝性综合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对4个毛豹皮樟品种苗木进行人工水涝胁迫,测定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可溶性糖、叶绿素、SOD等5个指标以SPSS软件作为工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毛豹皮樟4个品种的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耐涝性最强的是8号,其余依次为6号、12号,耐涝性最弱的是38号,这和毛豹皮樟的实际表现相符,同时,回归方程经检验精度都在98%以上,可以用于毛豹皮樟耐涝性评价。
范川李贤伟蒲永波
关键词:苗木耐涝性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