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HY11526)
- 作品数:11 被引量:84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萍高保全李健陈萍丁金强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的选育被引量:16
- 2013年
- 2005年收集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野生地理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评估有效群体含量,制定合理保种模式;在5%留种率下,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到2010年经过连续5个世代选育,形成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商品苗种进行对比测试.“黄选1号”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黄选1号”新品种2010~2012年进行中试养殖200余hm2,养殖方法以“蟹、虾、贝、鱼”多品种生态养殖为主.结果显示,新品种收获时个体规格大、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平均单产提高30%;已推广到山东、河北及浙江等地,累计养殖面积6 000余hm2,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李健刘萍高保全陈萍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群体选育
- 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比较被引量:15
- 2013年
- 为探索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的免疫水平,实验对大连黑石礁、莱州湾、海州湾和象山4个地理群体日本蟳的肝胰腺、肌肉、血清和鳃组织中的抗氧化以及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酶活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在不同群体间的酶活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各种酶在日本蟳各组织中均存在,但是不同群体间不同酶活性有所差异。大连群体日本蟳的血清ACP、AKP、LSZ酶活均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与其它两个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大连群体日本蟳肝胰腺和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而在肌肉和鳃组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连群体日本蟳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SOD、GSH-px和CAT酶活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其活性以大连群体最高,莱州湾群体次之,海州湾群体最低。通过对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间免疫相关酶活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免疫水平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日本蟳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丁金强刘萍李健王清印陈萍高保全
- 关键词: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酶酶活
-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若干经济性状衰退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本实验通过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交近交家系。在生长季节,通过对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测定,对F--F6家系的生长、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进行评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F1家系,近交系数每增加10%,就会引起全甲宽-2.4%-5.1%的衰退,体质量-0-8%~3.5%的衰退,存活-34.4%-69.9%的衰退,与存活相关的产量-14.1%~35.4%的衰退,可以发现全甲宽和个体平均体质量的衰退程度较低,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的衰退程度较高。近交系数为37.5%的F,无论在生长、存活还是产量上都没有出现近交衰退,但150El龄时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明显较F1、F2大,表明其整齐度比F1、F2差;F2、F4、F5和F6相比于F1在生长、存活和与存活相关的产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差异显著(P〈0.05);在150日龄收获时,分析各代家系的整齐度发现,F6的变异系数最大,整齐度最差,但与其他各代的差异并不显著(P〉O.05)。6代家系近交衰退的-致性表明近交确实降低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和产量,尽管-些衰退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应当尽量避免近交的发生,近交应当在动物育种工作需要时才使用,只适宜在培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系、种群提纯与保纯的过程中采用,在无目的或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避免近交。本研究通过观察连续近交的三疣梭子蟹在生长、存活及相关的产量方面的变化,旨在为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 王好锋刘萍高保全潘鲁青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近交衰退存活经济性状
-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ITS1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对脊尾白虾的莱州湾、海洲湾、象山湾3个野生群体共计62个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对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长臂虾亚科ITS1同源序列虾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的ITS1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其长度为345~384 bp,62条序列GC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AT含量;共检测到79个变异位点,39种单倍型,多态位点比例为21.7%;海洲湾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象山湾群体次之,莱州湾群体最低。在脊尾白虾ITS1序列中发现微卫星序列共有8处,重复序列类型为(GC)n、(AG)n、(GGC)n、(GGA)n、(AT)n、(GA)n,以(GA)n类型最多。AMOVA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弱或只有中度分化。另外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分子进化树,探讨长臂虾亚科几个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系统树显示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聚在一起,与形态学的分类吻合。
- 马朋刘萍李健
- 关键词:脊尾白虾ITS1系统进化
-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耐低盐的遗传力估计被引量:7
- 2015年
-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实验中采用梭子蟹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方法,构建了32个全同胞家系,包括9个半同胞家系。测定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在盐度11胁迫下的存活率分别为55%和64%,差异显著。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存活率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分析显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Ⅱ期幼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18,属于低度遗传力;而80日龄稚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20,属于低度遗传力。因此,家系选育方法更适于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培育。
- 王正高保全刘萍李健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遗传力
-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通过盐度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测定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的盐度耐受性。盐度突变条件下,Ⅱ期幼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655、22.109、23.184;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0.711、50.061、49.612。80日龄成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8.56;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52.21。在逐渐降低盐度条件下,Ⅱ期幼蟹可在盐度6.7的海水中存活,而80日龄成蟹可在盐度为5.7的海水中存活;随着盐度逐渐升高,Ⅱ期幼蟹和80日零成蟹均可在盐度47.7的海水中存活。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较宽的盐度耐受范围。
- 隋延鸣高保全刘萍任宪云李洋丁金强段亚飞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LD50
-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 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ITS1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对我国沿海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长度为515—571bp的ITS1核苷酸序列,在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5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5%,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5个,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单倍型多态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舟山群体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鸭绿江口群体和海洲湾群体,莱州湾群体最低。在三疣梭子蟹ITS1序列中共发现5种微卫星位点,AMOVA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十足目12种蟹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树显示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学分类吻合。
- 李远宁马朋刘萍李琪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ITS1系统进化
- 微卫星多重PCR基因扫描在三疣梭子蟹个体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2年
-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等海域[1,2]。近年来,随着沿海各地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展、捕捞强度的加大、
- 任宪云刘萍高保全李健
- 关键词:亲子鉴定
-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莱州湾(LZ)、海州湾(HZ)、象山(XS)脊尾白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2个位点在3个群体中均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12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115个等位基因,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介于6~14,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9.583 3个;各个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278、0.517 5、0.705 1,表明3个脊尾白虾野生群体均有良好的多态性。经F-统计分析,各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均值为0.093 0(0.
- 贾舒雯刘萍李健李吉涛高保全陈萍潘鲁青
- 关键词:脊尾白虾野生群体微卫星
- 中华虎头蟹线粒体16S rRNA和 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61.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长度为515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4种,多态性位点4个,均为单一变异位点;长度为65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11种,多态性位点23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个和单一变异位点18个。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更适于中华虎头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科的蟹类亲缘关系最近,方蟹科与沙蟹科的蟹类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脊椎动物2个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4科7种蟹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古新世至始新世。
- 刘萍段亚飞毛智超李吉涛高保全李健
- 关键词:线粒体DNARRNA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