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1JAZJD75011-44004)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罗书华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4篇散文
  • 3篇先秦
  • 3篇先秦散文
  • 2篇文学
  • 1篇言意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代
  • 1篇志怪
  • 1篇中国散文
  • 1篇司马迁
  • 1篇著作
  • 1篇庄子
  • 1篇自我
  • 1篇文学著作
  • 1篇文质
  • 1篇吕氏春秋
  • 1篇论略
  • 1篇孔子
  • 1篇本体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作者

  • 6篇罗书华

传媒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

  • 6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先秦言意论的三个核心问题被引量:4
2008年
先秦言意论是与先秦散文本体论最为接近的命题。先秦论者一方面意识到言与意两者之间相互表里,难以分割,无意不会有辞,而无辞意也就无处可寓,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辞与意毕竟是两个概念,两种事物,两者之间存在相当隐秘曲折的关系。在言意论中,达与不达、合与乖、得意与得言是最为核心的三个问题。先秦论者在言意关系中的这些思考奠定了散文学本体论的重要基础。
罗书华
关键词:孔子庄子吕氏春秋
中国散文学视野中的司马迁被引量:1
2008年
司马迁将文章的价值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心里文章就是历史与社会的命脉与维系,文章的写作乃是生命的目的。这种认识与选择对于后世文人自然是永远的激励。《史记》的实录奠定了中国散文学最为基本的品质:真实。而由事到人的变化,在文学序列中也是一场看不见的革命。作者自我的投入,观点、情感与忧愤的抒发,更是使史传真正赋予了文学的性质,使得"史家之绝唱"同时也成了"无韵之离骚"。不仅如此,《史记》以散为主,散中有骈;叙言引言,参差变化;文白相融,雅俗自适;有长有短,屈伸自如;文质彬彬,不腴不枯;有条有理,但又兼具情致。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崇高典范,后世散文永恒的追求。
罗书华
关键词:司马迁自我
先秦散文学的本体探索
2008年
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明晰的散文意识,与此相应,也没有明确的散文本体探索,然而,先秦诸子对于文质、言意与道的思索都具有本体的意味。文质概念的提出,质与文的对立、相通、表里关系的感知,都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一元走向了二元,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本体探索的开始,散文学、文学的本体探索自然也是从此发展而来。言意论将这种思索聚集到言辞身上,与散文的本体探索更为逼近。言中有意,言为意表,言由意发,是对言辞本体的基本认识,也为散文学的本体探索打开了关键的大门。道的思索则为散文学的本体思考预设了方向,准备了空间。散文学一旦开始本体思考,它就不能不被"道"的巨大能量所吸引,不能不向"道"靠近。
罗书华
关键词:本体文质言意
先秦散文学的语体探索被引量:1
2008年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文与白、骈与散、质与文、雅与俗等质素。先秦散文学语体探索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白向文,骈散共居,质文相渗。先秦散文的底色是言语白话,但作者们一直在尝试着由言向文的转换,这次追求与转换的历程甚至可以称为文言运动。与此相应,先秦散文在散体的基础上,也有了骈体的萌生,但它们还只能称为骈语,而不能称为骈文。正因为有上述两种因素的交融,所以,先秦散文学的语体总体上呈现出文质相渗、文质彬彬的特点。它们共同为整个中国散文学的语体面貌定下了发展的基调。
罗书华
郭璞葛洪散文学合论被引量:1
2008年
郭璞与葛洪是两晋时期的重要散文学家。郭璞的主要贡献是在《山海经叙》中提出了"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的观点,以为不能因为自己未曾亲眼目睹某个对象就断定它是虚妄的。这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之作的重要理论基础。葛洪在散文学上,重子书轻诗赋,重实用轻文采,在表与里、美与善、体与用两端,非常明显地站在里、善、用一端。然而,在通变的维度上,他又持"文胜于质,今胜于古"的观念。总体而言,他的散文学思想多元而有矛盾。这种矛盾与他强烈的批判性与包容性有一定的关联。葛洪的散文学与王充的散文学一脉相承,在理论的体系性与深刻性方面有所不如,但在丰富与多元方面则有超越之势。
罗书华
关键词:志怪
战国散文学五家论略
2008年
罗书华
关键词:文学著作战国时代论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