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004113)

作品数:4 被引量:134H指数:4
相关作者:贾晓红李新荣李元寿陈应武肖洪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全氮
  • 1篇氮分布
  • 1篇氮淋溶
  • 1篇低地
  • 1篇性状
  • 1篇淤土
  • 1篇正相关关系
  • 1篇沙区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水平
  • 1篇田间
  • 1篇田间持水量
  • 1篇土壤颗粒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氮
  • 1篇土壤性状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李新荣
  • 4篇贾晓红
  • 2篇陈应武
  • 2篇李元寿
  • 1篇肖洪浪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性状的特征被引量:23
2007年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颗粒组成中仍以细沙粒(0.25~0.05 mm)含量占主要成分(80%~99%),除固定沙堆土0~5 cm土壤粉沙粒含量高于堆间低地外,沙堆土不同深度粉沙粒含量(0.05~0.002 mm)均低于堆间低地;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大,沙堆0~60 cm土层含水量低于堆间低地,6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不仅高于0~60 cm,并且高于堆间低地。发育于草甸盐土上的堆间低地20 cm以下水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发育于盐化半固定风沙土上的堆间低地水分含量在20 cm以下呈急剧降低趋势。白刺沙堆上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含量的这种变化和堆间低地20 cm处较高的含水层,将会为灌丛植物在年内气候干旱期的生命维持提供着重要水源保证。土壤容重白刺沙堆大于堆间低地,土壤剖面堆间低地的容重基本无变异,而沙堆上因为植物发育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征土壤肥力和保肥能力的阳离子代换量均是堆间低地大于沙堆上。堆间低地和沙堆上土壤全氮、有机质、电导率含量和pH值差异因白刺沙堆发育的生境不同而不同,处于半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并未形成灌丛的"沃岛效应",处于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有弱"沃岛效应"。因此,白刺沙堆地表物质的固定是该植物种生长的生境产生"沃岛效应"的前提。
贾晓红李新荣陈应武
关键词:土壤性状
植被恢复对旱区表土颗粒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2
2006年
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获得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土壤粒径的组分,并进行了各组分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黏粉粒(〈0.05mm)含量的增加和沙粒(0.25—0.1mm)含量的减少,共同导致表层土壤质地细粒化.土壤质地的细粒化伴随着有机碳和氮的固存效应,该效应在固沙20年以后效果显著(P<0.05).沙粒(〉0.1mm)含量与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极细沙(0.1~0.05mm)和黏粉粒(〈0.05mm)含量与有机碳和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中各粒径结合的有机碳和氮含量均增加相关,其贡献程度为黏粉粒〉极细沙〉沙粒.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中黏粉粒含量的增加对维持有机碳和氮固存起着主要的作用,土壤的物理稳定也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贾晓红李新荣陈应武李元寿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颗粒有机碳全氮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被引量:73
2007年
测定了干旱沙区不同年限植被恢复区土壤0-5(包括结皮层)、5-10和10-20cm颗粒组成分布、土壤有机碳(Souk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含量,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分布中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变化与土壤SOC和氮含量间的关系,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和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和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固存效应,这种效应不仅表现在植被恢复的时间上,也表现在土壤垂直分布上。植被恢复区SOC和氮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呈降低趋势。土壤极细沙(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的时间和空间变异与SOC和氮有着相似的趋势。而沙粒含量(0.5-0.1mm)则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中极细沙粒(0.1-0.05mm)和粘粉粒含量(〈0.05mm)分别与SOC和氮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沙粒含量(0.5-0.1mm)与SOC和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从植被恢复或者荒漠化逆转角度阐明了干旱沙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的土壤保护性碳组分的增加是土壤碳储量汇功能增加的体现。在研究区域,有机碳和全氮因土壤粘粉粒和极细沙而积累的定量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很好地预测,从而为更好地估算荒漠化逆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碳汇量提供了依据。而植被恢复中土壤SOC和氮与土壤颗粒间的结论加深了荒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明确了我国广泛在干旱沙区实施区域治理对全球大气CO2汇的贡献。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征土壤肥力特征的SOC和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对植被演变的影响,以及土壤物理稳定性的增强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贡献。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间的这种相互�
贾晓红李新荣李元寿
关键词:沙区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全氮
沙坡头地区农田灌溉和施肥对氮淋溶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0
2005年
对沙坡头农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和水分供给下0~2 m土壤层淋溶液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氮淋溶量差异显著( P <0.05);同一类型土壤随水肥供给强度的增加,氮淋溶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灌水次数、土壤水分含量处理和总灌溉量与氮淋溶量间有强正相关关系( P <0.05);低灌溉水平,氮淋溶量与施肥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高灌溉水平下施肥和灌溉均是主导因子;灌淤土保持田间持水量40%及以下土壤水分所有施肥水平,氮淋溶量间差异不显著( P >0.05);风沙土低水低肥(保持田间持水量20%土壤水分)处理与灌淤土保持田间持水量40%及以下土壤水分处理所有施肥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05),而风沙土高水高肥处理与灌淤土所有水肥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P <0.05),低水低肥将是风沙土最低的氮淋溶界限,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对该类土壤进行改良是必要的.
贾晓红李新荣肖洪浪
关键词:施肥水平淋溶灌溉水平灌淤土田间持水量正相关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