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33002)

作品数:29 被引量:1,219H指数:16
相关作者:张军刘贯春张军罗长远赵达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金融
  • 5篇生产率
  • 5篇经济增长
  • 4篇低工资
  • 4篇要素生产率
  • 4篇融资
  • 4篇全要素生产率
  • 4篇资产
  • 4篇最低工资
  • 4篇工资
  • 3篇企业
  • 3篇资产配置
  • 3篇金融资产
  • 3篇金融资产配置
  • 3篇就业
  • 2篇低工资制
  • 2篇低工资制度
  • 2篇新证据
  • 2篇蓄水池
  • 2篇中国经济

机构

  • 29篇复旦大学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欧国际工商...
  • 1篇伦敦政治经济...
  • 1篇兰州财经大学

作者

  • 10篇张军
  • 8篇刘贯春
  • 7篇张军
  • 3篇罗长远
  • 3篇赵达
  • 2篇智艳
  • 2篇丰超
  • 2篇赵达
  • 2篇周龙飞
  • 1篇唐东波
  • 1篇谭之博
  • 1篇方红生
  • 1篇朱天
  • 1篇张晓云
  • 1篇闵敏
  • 1篇刘媛媛
  • 1篇陈登科
  • 1篇徐力恒
  • 1篇刘芳
  • 1篇李根

传媒

  • 4篇世界经济
  • 3篇中国工业经济
  • 3篇管理世界
  • 3篇世界经济文汇
  • 2篇数量经济技术...
  • 2篇财贸经济
  • 2篇统计研究
  • 2篇经济学(季刊...
  • 1篇经济研究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管理科学学报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金融研究
  • 1篇投资研究
  • 1篇广西财经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市场竞争、产业关联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被引量:10
2014年
竞争对创新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这一领域最近的理论演进和实证研究发展,还就指标设定与度量进行了探讨。在理论演进部分,我们对竞争影响创新的三个机制和三种假说,以及新近从产业间关注竞争效应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指标设定与度量部分,我们就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度量作了说明。在实证发研究展部分,我们不仅关注了竞争在产业内的创新效应,而且关注了竞争在产业间的创新效应,即服务业和上游行业竞争对下游制造业的影响,还针对有关中国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
智艳
最低工资标准的资源错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被引量:88
2017年
通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51个地级市统计数据,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程度作为资源错配的度量指标,本文实证检验了最低工资标准对中国资源错配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有利于改善资源错配,且该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趋于增强。同时,最低工资标准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资源错配具有异质性影响,伴随着国有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资源错配得到改善,非国有企业和出口企业并未受到显著影响。进一步的传导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和对企业生产率的非对称提升作用两条途径,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企业生产率的分布收紧,从而改善了资源错配。此外,上述机制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使得最低工资标准的资源错配改善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率的非对称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而言,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尽管最低工资标准在短期内可能会通过推动劳动成本上升而降低社会就业,但从长期看有助于通过"倒逼机制"来改善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错配,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刘贯春陈登科丰超
关键词:最低工资标准资源错配全要素生产率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59
2014年
结合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应用,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OECD/WTO的TiVA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8%降至2005年的64%。此后,这一比重缓慢回升,至2009年达到67%。从产业角度所作的分解显示,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走低(回升),主要是产业内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提高)造成的,而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则是第二位的因素。从国际比较来看,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偏低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行业构成偏重于本地附加值比重低的制造业则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印度的主要因素。另外,直接附加值比重偏低,也即出口行业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有限,是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总体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长远张军
展望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与转型升级被引量:3
2017年
当前中国面临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基于"收敛假说",通过东亚成功经济体发展经验与跨国比较数据,推测中国未来二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可能的结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未来增长潜力仍然较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潜在增长率仍然能维持在5%~6%,到2020年应当不低于7%~8%;从产业结构来看,预计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8%,第二产业占比41.4%,第三产业占比为55.8%,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已经进入了"倒U型"的拐点。当前中国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主要是短期政策波动与外生冲击带来的影响,未来仍需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
张军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转变人口结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
最低工资制度、生产率与企业间工资差距被引量:8
2017年
本文利用251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和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试图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理解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显著改善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该效应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趋于减弱,即存在非对称特征。同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平均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越是人均工资低的企业,生产率对工资上涨的正向作用越大。由此可见,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有利于降低企业间工资差距。此外,地级市层面、双重差分估计及联立方程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仍支持上述结论。
刘贯春张军
关键词:最低工资制度生产率
要素重置、经济增长与区域非平衡发展被引量:34
2017年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展传统经济增长分解方法并构建反事实框架研究要素错配的经济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配置在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刘贯春张晓云邓光耀
关键词:经济增长反事实分析
鉴往知来:推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结构演变被引量:28
2016年
本文基于"收敛假说",参照东亚经济体1950-2010年的发展经验,推测了中国经济2015-2035年的增长潜力。结果显示,中国2015-2035年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潜力为6.02%。而2015年的GDP增长潜力仍在8%左右,这意味着从2012年以后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低于其增长潜力。同时,本文利用跨国数据探究了三次产业增加值以及就业占比随人均GDP变动的关系,并且验证了第二产业占比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这为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变动趋势提供了可能的参照。
张军徐力恒刘芳
关键词:经济增长潜力东亚经济体
融资约束下的企业出口和研发:“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被引量:45
2015年
出口和研发被认为是具有互补性的企业活动。然而,在融资约束之下,这两类活动均会受到不利影响。特别是,它很可能导致出口和研发不再同时可行,并在二者之间引起权衡取舍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2009~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造反映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我们借助多项式选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估计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企业只出口或只研发产生了负向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削弱了企业同时出口和研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地,融资约束对研发的负向影响超过了对出口的负向影响,在出口和研发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出口对研发活动的“挤出”效应。在尝试了其他融资约束指标之后,这些估计结果依然稳健。
罗长远季心宇
关键词:融资约束出口
中国出口的成本加成率效应:来自泰国的证据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以泰国为例,考察了来自中国的进口对当地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我们利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和联合国商品贸易匹配数据的研究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削弱了当地企业的加成率。进一步的探讨显示,出口额高、外资股份多、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产品、资本密集度高、所属行业技术水平高和得到ISO认证的企业,其加成率受到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从细分产品来看,尽管来自中国的最终产品进口给泰国企业的加成率带来了负向压力,但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进口则没有类似效应。从国际比较来看,就最终产品进口对当地企业加成率的冲击而言,中国不及低收入国;而与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进口不同,来自低收入国和中低收入国的中间产品进口对泰国当地企业的加成率产生了负向效应。
罗长远智艳王钊民
中国CPI感知偏差再评估:新视角、新方法与新证据被引量:1
2021年
如何理解统计部门CPI与家庭通胀感知之间的背离现象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质疑了恩格尔曲线法核心假设,进而测度中国各省市感知偏差,最后从三个颇具争议且颇为有趣的角度探讨了感知偏差成因。实证结果显示:第一,中国耐用消费品的质量增速约为5.74%(其中,77%被误记为通胀),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相比之下,食品质量增速仅为0.19%。因为耐用消费品占比较低,所以质量偏差对于感知偏差的影响有限。第二,与常规观点不同,利用较为规范的方法调整食品权重和居住权重固然会导致通胀低估,但是影响程度仅为1%左右。第三,感知偏差主要存在于无房家庭,对于多套房家庭,其感知偏差近乎为0,这意味着住房价格波动很可能是感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作为CPI的有益补充,积极编制反映家庭主观感知的生活成本指数恰逢其时。
赵达沈煌南
关键词:消费者物价指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