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90264)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殷克东林志芬曾鸣尹大强张江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春季
  • 2篇植物
  • 2篇联合毒性
  • 2篇浮游植物
  • 1篇氧化亚氮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A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水-气界面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法
  • 1篇萃取
  • 1篇微型浮游动物
  • 1篇微萃取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稀释法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殷克东
  • 4篇林志芬
  • 2篇尹大强
  • 2篇曾鸣
  • 2篇张江涛
  • 1篇袁翔城
  • 1篇董丽华
  • 1篇李权龙
  • 1篇吴真真
  • 1篇袁东星
  • 1篇江春波
  • 1篇何蕾
  • 1篇张龙军
  • 1篇陈勇
  • 1篇田甜
  • 1篇伊大强
  • 1篇宋美芹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海春季表层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粒径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根据2006年4月对黄海浮游植物分级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了黄海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分布及粒级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黄海海域调查站位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20~4.94μg·L-1,平均值为0.96μg·L-1。叶绿素最大值出现在临近长江口的站位。叶绿素分级结果表明黄海春季以粒径>5μm的浮游植物占优势。黄海表层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2.03~15.64mg·m-3·h-1,平均值为6.08mg·m-3·h-1。其中南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平均为6.58mg·m-3·h-1,北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92mg·m-3·h-1。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受水体透明度的影响,低值区出现在临近长江口的站位。断面站位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升高,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是南北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粒径较小(<5μm)的浮游植物单位叶绿素具有较高的碳固定能力,调查期间整个海区初级生产力以粒径<5μm的浮游植物贡献为主。
张江涛殷克东
关键词:浮游植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
初春(3月)黄海水体垂直混合和生物活动对水-气界面pCO_2分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依据2005年3月SOLAS计划第一航次调查得到的黄海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数据,并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05年初春季节整个黄海pCO_2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本次调查的pCO_2测得值在360~640μatm之间,平均值为486μatm,表现为大气CO_2的1个源,这主要是因为,初春3月份,黄海水性仍然较多地保持着冬季海水上下垂直混合的特性,富含高CO_2的底层水不断上涌维持了表层海水较高的pCO_2,同时由于底层高无机碳和高营养盐水体的不断补充,也维持了表层较高的叶绿素a浓度。3月份黄海表层pCO_2的分布趋势明显受到以叶绿素a表征的生物活动的影响,在北黄海及沿岸流区出现了pCO_2低值区,但这种影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pCO_2分布的源/汇格局。
宋美芹张龙军江春波
关键词:二氧化碳分压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09年
环境污染物几乎都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文章以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的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联合毒性定性研究方法(毒性单位TU法、加和指数AI法、混合毒性指数MTI法及相似参数λ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以TU和λ为参数的方法和混合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法),简要概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大都还停留在定性并逐步向定量发展的阶段,指出了其中借鉴单一化合物QSAR模型而发展起来的混合化合物定量结构———活性相关(M-QSAR)模型尚处在开始成型的"初级"阶段,但它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它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环境污染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曾鸣林志芬尹大强殷克东
关键词: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QSAR
常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氧化亚氮被引量:14
2007年
建立了海水中氧化亚氮的常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对吹扫捕集系统的条件进行了考察,优化结果如下:捕集温度30℃,脱附温度250℃,吹扫时间10min,吹扫气流速20mL/min。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重现;检出限达2.8×10-10mol/L,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5(n=5);曲线斜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8%(n=5);回收率为93.93%±3.1%(n=5)。用此方法测定了厦门近海表层海水样品中氧化亚氮的浓度。
陈勇袁东星李权龙
关键词:吹扫捕集氧化亚氮气相色谱常温捕集
春季黄海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摄食速率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于2005年3月对黄海海域的7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微型浮游动物生长速率范围在0.34~0.95d-1,浮游植物摄食速率范围在0.44~0.94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47.76%~63.80%和61.50%~154.47%。分粒级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海区粒径较大的Micro级浮游植物占优势。微型浮游动物对Nano级浮游植物具有摄食偏好。相对于中国的其他海区,黄海3月份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黄海浮游植物生长速率接近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微型浮游动物在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及黄海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江涛殷克东董丽华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稀释法
黄海春季海洋病毒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报道了春季(2006年4月)海洋病毒丰度在黄海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病毒丰度与细菌丰度、叶绿素a浓度、温度和盐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水中病毒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08×107~9.90×107个/mL,平均值是5.62×107个/mL±2.28×107个/mL,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1×107~0.16×107个/mL,平均值是0.07×107个/mL±0.03×107个/mL,病毒丰度大于细菌丰度两个数量级。叶绿素a浓度表层的变化范围为0.09~4.94μg/L,平均值是0.75μg/L±0.84μg/L,最高值出现在长江口附近。通过相关性分析,在黄海春季,细菌可能控制着病毒的空间分布,并且病毒的空间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小,受温度影响较大。
何蕾殷克东林志芬田甜袁翔城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2008年
为了促使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更加深入和细致,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监测结果,对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在大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及沉积物监测和生物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根据SPME在测定污染物的浓度和存在形式,来源、分布和运移规律,以及降解、转化过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开发SPME原位测定技术和与大型仪器联用技术,将有利于其测定范围和种类的增加。同时由于SPME技术的特点适合海洋环境介质的测定,建议在海洋监测领域推广使用,使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更加深入和广泛。
吴真真林志芬伊大强殷克东
关键词:环境监测固相微萃取
卤代苯对湛江叉鞭金藻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测定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的联合毒性效应,探讨了混合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的理论计算模型用于表征藻类联合毒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有机化合物对藻类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采用QSAR模型:log1/EC50M=0.723logKowmix+0.740(n=48,r 2=0.860,SE=0.134,F=283.054,P<0.001)定量描述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的联合毒性,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曾鸣林志芬尹大强殷克东
关键词:QSAR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