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5C70)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兴华马晓静李春梅罗曼邵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立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再灌注
  • 6篇心肌
  • 6篇缺血
  • 6篇灌注
  • 5篇缺血后
  • 4篇血管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灌注损伤
  • 3篇心肌缺血
  • 3篇心肌缺血再灌
  • 3篇心肌缺血再灌...
  • 3篇心肌缺血再灌...
  • 3篇缺血后适应
  • 3篇缺血再灌注损...
  • 3篇急性心肌缺血
  • 3篇急性心肌缺血...
  • 3篇急性心肌缺血...
  • 3篇后处理
  • 2篇心病

机构

  • 6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山东中医药大...
  • 4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作者

  • 10篇张兴华
  • 9篇马晓静
  • 7篇李春梅
  • 5篇罗曼
  • 5篇邵建华
  • 3篇刘旭杰
  • 3篇王国栋
  • 2篇陈博
  • 2篇周轶
  • 2篇朱贵月
  • 2篇商德亚
  • 1篇刘雪飞
  • 1篇马红军
  • 1篇齐春蕾
  • 1篇朱粮
  • 1篇黄文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病变近端参考血管重塑的研究——附63例报告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术后再狭窄患者的病变近端参考血管重塑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3例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胸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分为再狭窄组(19例)和非再狭窄组(44例)。根据2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即刻和本次造影检查的结果,观察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及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的变化,并分析2者的关系。结果:造影复查结果显示再狭窄组患者原38处病变中24处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的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均明显小于非再狭窄组(均为P<0.05);直线回归分析证明,63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的变化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的变化存在正相关(r=0.83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病变近端参考血管存在血管重塑现象,其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变化密切相关。重视参考血管的重塑,有助于正确评价病变血管的病变程度。
马晓静张兴华陈博商德亚周轶朱贵月邵建华
关键词:再狭窄血管直径血管重塑
罗红霉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罗红霉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急症和择期PCI治疗组,此两组根据有无罗红霉素干预再随机分出2个小组,分别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检测术前、术后外周血中IL-1、IL-6、IL-10、TNF-α的含量和中性粒细胞(PMNs)凋亡率;运用校正TIMI帧数(CTFC)评价冠脉血流速度;监测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检测。结果急诊PCI治疗组之间,罗红霉素干预组PMNs凋亡率高于对照组,CTFC较对照组加快,MDA浓度、TNF-α、IL-1、IL-6浓度小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对照组增强。术后8 w行心脏超声检测,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择期PCI治疗组两小组之间情况与前者相似,两大组之间的比较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PCI术前和术后应用罗红霉素,在急诊PCI和择期PCI中均可显著减轻A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文马晓静朱粮张兴华
关键词:罗红霉素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正常参考血管重构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血管成形术后,病变近端正常参考血管重构的发生以及与病变部位血管重构的关系,并观察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随机分为GM-CSF组和单纯损伤组。GM—CSF组皮下注射GM—CSF10μg·kg^-1·d^-1,单纯损伤组皮下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7d后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耳缘静脉采血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4周后提取损伤动脉标本,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并测定病理形态学参数。结果术后4周GM—CSF组NO浓度(98±10)μmol/L高于单纯损伤组(83±12)μmol/L。单纯损伤组球囊损伤处血管残余管腔面积(LA)小于GM—CSF组[(0.87±0.40)mm^2vs(1.34±0.52)mm^2,P〈0.05],损伤处内膜+中膜面积(I+M)大于单纯损伤组[(2.62±0.48)mm^2 vs (2.26±0.43)mm^2,P〈0.05],两组损伤处外弹力膜环绕面积(EE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0.80)mm^2 vs(3.60±0.91)mm^2,P〉0.05]。单纯损伤组参考血管LA小于GM-CSF组[(1.60±0.48)mm^2。vs(1.99±0.54)mm^2,P〈0.05],两组参考血管I+M无明显差异,LA与I+M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参考血管EELA与LA及I+M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91,P〈0.001;r=0.685,P〈0.001)。两组参考血管LA、EELA与损伤处血管LA、EELA也明显相关(r=0.919,P〈0.001;r=0.909,P〈0.001)。结论血管重构不仅发生在病变血管,同时也发生在近端参考血管。GM-CSF可以促进受损内皮细胞修复,改善负性血管重构。
马晓静张兴华陈博商德亚周轶朱贵月邵建华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成形术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心肌缺血后处理组(M IP)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IP)。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后,测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M IP和LIP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Con组(P<0.01);再灌注180 m in末血浆CK活性检测证实心肌梗死面积的这种差异;M IP和LIP组再灌注180 m in末MDA含量明显低于Con组(P<0.01);M IP和LIP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U/100 g)均明显轻于Con组(P<0.01)。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肢体短暂缺血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李春梅张兴华马晓静罗曼刘旭杰王国栋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再灌注损伤活性氧
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急症介入治疗后的影响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 h 内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6例,分为3组,有梗死前心绞痛症状者为预适应组(35例),接受缺血后适应干预者为后适应组(32例)、单纯再灌注组29例,测定校正心肌梗死溶栓帧数(CTFC)、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术后8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结果缺血预适应组与后适应组的CTFC(27±6,27±6)明显快于单纯再灌注组(31±7,均 P<0.05),CK 峰值与 CK-MB 峰值明显低于单纯再灌注组(1242 U/L±801 U/L,1237 U/L±813 U/L vs 1697 U/L±966 U/L,均 P<0.05);122U/L±78 U/L,117 U/L±76 U/L vs 172 U/L±93 U/L,P<0.05);各组患者入院时丙二醛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点缺血预适应组与后适应组均低于单纯再灌注组。术后8周缺血预适应组与后适应组室壁运动恢复优于单纯再灌注组(1.2±0.2,1.2±0.2 vs 1.4±0.3,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与预适应一样可以改善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心功能。
马晓静张兴华罗曼李春梅邵建华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再灌注肢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刻给予缺血后适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后适应组及延迟后适应组。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不同时刻(1min内及1min后)分别给予后适应组及延迟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干预,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反应性充血血管内径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FMD明显减小(P<0.05),再灌注1min内给予缺血后适应有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后适应组FMD明显提高(6.70±2.36vs3.05±0.91,P<0.05),而延迟后适应组则失去了内皮功能保护作用(3.17±1.04vs3.05±0.91,P>0.05)。结论再灌注1min内给予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延迟后适应的保护作用消失。
马晓静齐春蕾张兴华马红军李春梅邵建华
关键词:冠心病缺血后适应血管内皮
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症介入治疗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叠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06例,35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症状并接受缺血后适应者为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组(IPC+Postcon),37例单纯接受缺血后适应干预者为后适应组(Postcon),其余34例为单纯再灌注组(IR),测定校正TIMI帧数(CTFC)、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术后8w测定室壁运动记分。结果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CTFC明显快于IR组(27.12±5.84,26.98±5.76vs.31.53±7.41,P<0.05),CK峰值与CK-MB峰值明显低于IR组(1243.35±801.31U/L,1238.67±817.26U/Lvs.1697.76±965.63U/L,P<0.05;120.97±78.28U/L,117.94±75.81U/Lvs.174.45±92.67U/L,P<0.05),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入院时MDA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各时点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均低于IR组。术后8wIPC+Postcon组与Postcon组室壁运动恢复优于IR组(1.16±0.12,1.17±0.11vs.1.31±0.15,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与预适应一样可以改善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心功能。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对上述功能的改善并无增强作用。
马晓静张兴华罗曼李春梅邵建华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急性心肌梗死
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分组进行干预。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活性及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心肌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末MDA活性、缺血组织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远隔预处理和后处理均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李春梅张兴华马晓静罗曼刘旭杰王国栋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
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疑似青年冠心病患者(≤45岁)行冠脉造影住院病例9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67例,排除冠心病患者24例。冠脉造影病变程度由病变支数和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危险因素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吸烟、饮酒、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间比较,随各组中存在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冠脉造影病变支数和病变Gensini总积分随之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显示,高LDL-C为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依次为男性、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低HDL-C、肥胖和饮酒。结论高LDL-C是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但其他危险因素如男性、吸烟、饮酒、2型糖尿病、低HDL-C、高血压病和肥胖亦不可忽视,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危险程度有所不同。
刘雪飞张兴华刘旭杰李春梅王国栋
关键词:青年冠心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肢体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李春梅张兴华马晓静罗曼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肢体缺血预处理急性缺血后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