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034)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4
相关作者:汝少国王蔚宋秀凯赵媛媛刘云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溶血素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效应
  • 1篇多变鱼腥藻
  • 1篇乙烯
  • 1篇鱼贝类
  • 1篇鱼腥藻
  • 1篇藻类
  • 1篇藻类毒素
  • 1篇溶血
  • 1篇溶血活性
  • 1篇溶血作用
  • 1篇神经毒
  • 1篇神经毒素
  • 1篇生态学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生物
  • 1篇水生生物学
  • 1篇水质
  • 1篇水质恶化

机构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作者

  • 4篇王蔚
  • 4篇汝少国
  • 3篇宋秀凯
  • 2篇刘云章
  • 2篇赵媛媛
  • 1篇邴欣
  • 1篇王摆
  • 1篇王诗红

传媒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藻类溶血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宋秀凯王蔚汝少国
关键词:藻类毒素溶血素水质恶化神经毒素赤潮鱼贝类
苯乙烯对几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被引量:5
2007年
在封闭静水式条件下,苯乙烯对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的96hEC50分别为8.96mg/L和5.94mg/L。苯乙烯对甲壳动物和鱼类的实验采取开放静水式方法。中国对虾仔虾和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hLC50分别为7.96mg/L和72.77mg/L,牙鲆的96hLC50为18.55mg/L。按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中的分级标准,苯乙烯对两种实验藻和中国对虾的毒性属高毒性,对中华绒螯蟹和牙鲆具有中毒性。计算出苯乙烯的无影响阈值(ENEV)为0.594mg/L,可以为制定苯乙烯的水生生物安全阈值提供参考。
王蔚王诗红邴欣宋秀凯王摆汝少国
关键词:生态学苯乙烯水生生物急性毒性
理化因子对多变鱼腥藻溶血素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采用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实验,测定和分析了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 OL S1)培养液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溶血活性以及温度、pH和金属离子等理化因子对其溶血素活性的影响。钴果表明,任对数生长中期多变鱼腥藻开始向胞外分泌活性较高的溶血性毒素,在稳定期溶血活性达到最高。4℃低温几乎完全抑制了溶血素活性;在溶血反应最初的30min内,溶血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强;但在反应持续60min后,16-37℃温度下溶血素活性趋于一致;溶血素在偏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而pH为7.2-9.0时活性无明显差异;Mg^2+、Ca^2+能显著增加其溶血活性,Cu^2+、Mn^2+则显著抑制其活性,Ge^2+、Fe^3+、Zn^2+对其影响不大。红细胞膜组分腰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均能竞争性结合溶血素,显著抑制溶血反成,因此可能是溶血素在红细胞膜上的作用受体。
宋秀凯王蔚刘云章赵媛媛汝少国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多变鱼腥藻溶血作用
理化因子对集胞藻PCC6803溶血素溶血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研究了保存温度以及添加稳定剂、氧化剂、还原剂、螯合剂和金属离子对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6803)野生型菌株产生的溶血素的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溶血素在提取初始仅具有较低的溶血活性,但在提取3~6 d后,溶血活性急剧升高,之后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降低.-20℃低温保存有利于该溶血素活性的维持.添加半胱氨酸盐酸盐、牛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都能提高其溶血活性,可以作为该溶血素的稳定剂;氧化剂H2O2能显著提高其溶血活性,而还原剂β-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显著抑制其溶血活性,说明该溶血素为非巯基依赖型溶血素.金属离子Ca^2+,Co^2+,Fe^3+,Ni^2+,Cu^2+,Mn62+和Mg^2+均会抑制其溶血活性,仅Zn2+能增加其溶血活性,金属螯合剂EDTA也能增强其溶血活性.
赵媛媛王蔚刘云章汝少国
关键词:集胞藻PCC6803溶血素溶血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