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159024)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赵群李雷李建军杨军崔少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形态发生蛋白
  • 2篇缺损
  • 2篇组织工程骨
  • 2篇基质干细胞
  • 2篇骨缺损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干细...
  • 2篇骨形态
  • 2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干细胞
  • 2篇长段骨缺损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外科
  • 1篇显微外科
  • 1篇基因
  • 1篇骨膜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原泉
  • 2篇王欢
  • 2篇崔少千
  • 2篇杨军
  • 2篇李建军
  • 2篇李雷
  • 2篇赵群

传媒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联合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长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联合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MP-2基因转染后复合异种骨支架体外构建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GEB)。建立兔双侧桡骨缺损(2.5 cm长)模型,采用5种方法修复。A:GEB加带血管蒂骨膜移植;B:GEB加血管束植入;C:GEB加游离骨膜移植;D:GEB;E:单纯支架。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和微血管墨汁灌注等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结果A组血运建立最快,B组血管束早期即发出分支向移植骨内长入,C组4周时游离骨膜成活并发出微小血管,D组在BMP-2基因诱导下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E组,12周时骨缺损部分修复,但中央区成骨不良,而E组12周时形成骨不连,缺损区内被纤维组织填充。在细胞成活率、生物力学性能、VEGF表达水平等方面,均表现为A>B>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骨联合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长段骨缺损,既提供了血运,又提供了有效的成骨诱导因子,是治疗长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其中,带血管蒂骨膜联合移植修复效果最佳;血管束植入法血供重建较快,方便临床应用。
李建军赵群王欢杨军原泉崔少千李雷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显微外科
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MP-2基因转染后复合异种骨支架体外构建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gene modified tissue engineering bone,GMB)。建立兔双侧桡骨缺损(长2.5cm)模型,采用5种方法修复。A组:GMB+带血管蒂骨膜移植;B组:GMB+血管束植入;C组:GMB+游离骨膜移植;D组:GMB;E组:单纯支架。于术后第4、8、12周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和微血管墨汁灌注等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结果①A组血运建立快,第8周时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②B组血管束发出分支向移植骨内长入,但中心区成骨缓慢,第12周时骨缺损得到完全修复;③C组第4周时游离骨膜成活并发出微小血管,第8周时形成薄层外骨痂,第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④D组在BMP-2基因诱导下成骨速度和质量优于E组,可在第12周时使骨缺损部分修复,但中心区呈"空心"现象;而E组第12周时形成骨不连,缺损区内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带血管蒂骨膜与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联合移植,既提供了血运又提供了骨膜成骨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诱导和骨引导作用,是治疗节段性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李建军赵群王欢杨军原泉崔少千李雷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化骨髓基质干细胞骨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