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991095)

作品数:11 被引量:86H指数:5
相关作者:周岐海黄乘明黄中豪彭红元张修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叶猴
  • 4篇活动时间分配
  • 3篇黑叶猴
  • 2篇猕猴
  • 2篇活动节律
  • 1篇性别差异
  • 1篇熊猴
  • 1篇野生
  • 1篇英文
  • 1篇幼体
  • 1篇食物
  • 1篇食物选择
  • 1篇食物组成
  • 1篇水分含量
  • 1篇松鼠猴
  • 1篇年龄
  • 1篇年龄组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学
  • 1篇线粒体

机构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大学
  • 3篇玉林师范学院
  • 3篇广西环境工程...
  • 2篇教育部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周岐海
  • 7篇黄乘明
  • 4篇黄中豪
  • 3篇张修月
  • 3篇彭红元
  • 2篇黄雪蔓
  • 2篇韦华
  • 2篇陈伟才
  • 2篇江峡
  • 2篇岳碧松
  • 1篇邓凤云
  • 1篇吴茜
  • 1篇黎大勇
  • 1篇唐华兴
  • 1篇袁培松
  • 1篇唐小平
  • 1篇黄恒连

传媒

  • 3篇兽类学报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动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弄岗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对食物选择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2005年10月—2006年7月,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有关觅食行为的数据,通过与采食植物水分含量的比较,探讨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黑叶猴采食植物不同部位的平均水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嫩叶的水分含量最高,为71.52%;其次是成熟叶,为66.25%;果实的水分含量最低,为63.42%。虽然每个月采食植物的平均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61.59%~72.59%),但从整体来看,旱季和雨季所采食植物的平均水分含量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各月份黑叶猴对不同植物树叶的采食时间与该种类植物树叶的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份黑叶猴对某一物种树叶的觅食时间与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食物的水分含量可能是影响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素之一,尤其在水分缺乏的旱季。
吴茜黄中豪袁培松邓凤云周岐海
关键词:黑叶猴食物选择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被引量:21
2011年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化。在雨季,猴群的月平均家域面积为5.88±1.68 hm2;在旱季,猴群平均月家域面积为10.83±4.70 hm2。黑叶猴在雨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589.93±120.15 m;旱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733.61±102.34 m,也表现出雨季小、旱季大的趋势。分析显示,食物的可获得性是影响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果实和嫩叶是黑叶猴最喜爱的食物,雨季果实和嫩叶丰富,猴群采食足够的食物,其活动面积和漫游距离小,反之,就大,即猴群的家域面积和日活动距离与果实和嫩叶的可获得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断,在喜食食物缺乏的季节,黑叶猴通过扩大家域范围和增加漫游距离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这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应对环境食物季节性变化的对策相似,进一步说明,喀斯特石山环境并没有对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产生特殊的影响。
黄中豪周岐海黄乘明蒙渊君韦华
关键词:黑叶猴家域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被引量:24
2010年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
黄中豪黄乘明周岐海韦华蒙渊君
关键词:黑叶猴食物组成
麝属分子系统进化地位的再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对麝Moschusspp.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基因及序列长度、分析中不同的物种数目、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在用线粒体Cytb、16S rRNA基因及二者的连接序列分别构建的NJ、MP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在使用γ干扰素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构建的NJ树中,显示麝与鹿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MP树则暗示麝与牛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当选用包括林麝在内的18个物种,使用线粒体基因组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串连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时,在NJ、MP、ML和BI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选用23个物种得到的支持麝为鹿科/牛科二者共同姐妹群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麝科与鹿科和牛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分歧时间较短,其分子片段所累积的进化信息较少,而且不同的分子片段进化速率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要彻底解决麝在偶蹄目中的进化地位必须要找到更适合的分子标记。
彭红元陈伟才岳碧松张修月
林麝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及其序列结构的初步分析(英文)被引量:3
2011年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广西是其分布的最南缘,但目前境内资源已相当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物种,我们扩增林麝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其全序列长16354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一致的.林麝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密码子使用典型的脊椎动物模式,但是我们发现2个稀有的启动密码子,其中一个ATA启动ND2基因和ND3基因,另一个ATT启动ND5基因.控制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由924个碱基组成.在控制区,二个延伸终止序列(ETAS)和二个保守"模块"(CSB)被鉴定.轻链复制的起点(OL)由35个碱基组成,位于一个由5个tRNA基因串联组成的区域(WANCY区)内,形成一个茎环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林麝与鹿科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彭红元张修月岳碧松
关键词:林麝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
笼养熊猴幼体玩耍行为的性别差异被引量:2
2010年
2008年8月15至10月25日,应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一群笼养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玩耍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探讨玩耍行为在熊猴幼体发育过程的功能和意义。研究期间共收集2 290次玩耍行为回合的数据。结果表明,雄性幼体用于社会性玩耍,尤其用于打斗玩耍的时间和频次都明显高于雌性幼体。在社会性玩耍中,雄性幼体更为主动,更偏好选择同年龄的雄性个体作为玩耍伙伴。这些结果支持了运动训练假说。熊猴幼体的玩耍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明显减少非社会性玩耍(尤其是运动性玩耍)的时间和频次,而相应增加社会性玩耍的时间和频次,且在玩耍过程中表现得更为主动。
江峡周岐海黄雪蔓张才昌黄乘明
关键词:熊猴性别差异
麝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2010年
麝Moschusspp.是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麝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目前,麝作为独立的科已被广泛接受,但麝与新反刍下目中其他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处于"广泛争论"状态。本文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麝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麝与其他新反刍下目现生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彭红元陈伟才张修月
关键词:系统发育
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时间分配和姿态行为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对生活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活动高度和姿态行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七星公园猕猴属半地栖性灵长类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休息(41.5%);坐是猕猴最主要的休息姿态(85.5%)和觅食姿态(85.4%),四足行走是最主要的移动模式(64.5%)。成年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理毛。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休息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玩耍时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猕猴的活动高度和移动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活动。在移动过程中,成年个体采用四足行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个体;亚成年个体跳跃最多;少年个体采用攀爬和架桥的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个体。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和活动水平差异以及林冠的不连续性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对其栖息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适应机制。
黎大勇周岐海唐华兴黄乘明
关键词:猕猴活动时间分配半野生
喀斯特生境中猕猴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被引量:16
2011年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猕猴(Macaca mulatta)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以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为切入点,探讨猕猴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猕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这可能与白天的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猕猴一天中有37.3%的时间觅食,29.6%的时间用于休息,25.2%的时间用于移动,5.5%的时间用于玩耍,2.2%的时间用于理毛,其他行为的花费时间仅占0.2%。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与旱季相比,雨季里猕猴明显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猕猴每月用于玩耍的时间分配与果实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性别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雄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移动,而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理毛。
唐华兴周岐海黄中豪蒙渊君黄乘明
关键词:猕猴活动节律活动时间分配
白头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季节性变化被引量:14
2010年
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直接与动物的代谢和能量收支相关,但它们又会随环境不同不断调整。通过比较不同生态条件下动物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周岐海黄恒连唐小平黄乘明
关键词:白头叶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