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128)

作品数:17 被引量:230H指数:9
相关作者:魏守华千慧雄孙东顾佳佳黄永春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河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绩效
  • 3篇技术创新
  • 3篇高技术产业
  • 2篇新兴产业
  • 2篇知识溢出
  • 2篇生产率
  • 2篇企业
  • 2篇面板数据
  • 2篇金融
  • 2篇攫取
  • 2篇技术进步
  • 2篇服务业
  • 2篇本国
  • 2篇产学研
  • 2篇产学研合作
  • 2篇城市
  • 2篇出口
  • 1篇信任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战略性

机构

  • 13篇南京大学
  • 4篇江苏省社会科...
  • 2篇河海大学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互联网金...

作者

  • 10篇魏守华
  • 3篇千慧雄
  • 2篇刘丹鹭
  • 2篇黄永春
  • 2篇孙东
  • 2篇周斌
  • 2篇张来军
  • 2篇顾佳佳
  • 1篇汤丹宁
  • 1篇杨乐
  • 1篇卜茂亮
  • 1篇胡晓娟
  • 1篇王英茹
  • 1篇陈柳
  • 1篇姜悦

传媒

  • 2篇研究与发展管...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商业经济与管...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技术经济
  • 1篇科技与经济
  • 1篇产经评论
  • 1篇税收经济研究
  • 1篇金融经济学研...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垄断还是创新被引量:3
2017年
随着中国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服务业的工资差异已经成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成因。研究发现,行业的所有制垄断是服务业企业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技术创新对服务业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但它和垄断结合起来能产生较大的工资溢价。分所有制看,影响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创新,而非国有企业的工资遵循效率导向机制。分技术创新程度看,技术创新程度高的企业,工资决定偏效率导向,所有制垄断的影响不明显,技术创新程度低的企业,受垄断影响较大。如上结论表明:改革服务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机制,有助于减缓收入差距;从收入角度引导建立绩效工资体系,有利于激励企业创新。
刘丹鹭
关键词:收入分配工资服务业垄断
多维视角下知识溢出机制与测度的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9年
知识溢出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观点,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本文首先回顾了经济学中相关分支学科阐释知识溢出的作用机制以及融入新增长理论后推动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其次,概述这些学科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代表性测度方法与主要发现;最后,提出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有助于厘清经济学不同分支学科视角下知识溢出的作用机制、测度方法与主要观点。
魏守华顾佳佳姜悦
关键词:知识溢出技术进步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DEA-TOBIT两步法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文章采用超效率DEA-TOBIT模型测算了我国2002-2012年各省份创新的效率,对Furman的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扩展,从创新基础、微观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质量和国际技术溢出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我国创新效率提高的因素。对于R&D投入,采用永续盘存法,考虑了以往R&D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创新效率还不高,处于创新有效状态的省份不足1/3,而且创新效率值波动较大,没有出现稳定上升趋势;人均GDP、城市化、基础研究占比、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显著促进了我国创新效率的提升,但还存在产学研联系质量不高,出口越多创新效率越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被"俘获"地位。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在扩大内需发展战略下,加强区域联系、合作的政策建议。
孙东
关键词:影响因素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被引量:7
2014年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战略举措,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为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DEA方法,采用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省域创新系统效率,并用收敛检验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4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是否趋同。结果发现:近10年来,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高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在区域层面,技术效率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纯技术效率却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规模效率东部、中部相差不大,东、中部高于西部。收敛性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趋同,但规模效率没有显著趋同;在区域层面,东部创新效率的趋同性远好于中、西部。
孙东卜茂亮
关键词:收敛性DEA模型面板数据
后发国家企业实现新兴产业赶超的时机选择研究——基于GVC视角下的技术创新A-U模型被引量:9
2014年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GVC)为视角,基于技术演化的A-U模型和后发优势理论,通过理论研究、数理模型以及实证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后发国家企业在新兴技术演化不同阶段赶超新兴产业所面临的优劣势,研究了后发国家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实施赶超的最佳时机。研究指出,技术赶超实力较强的后发国家优势企业可以选择新兴产业演化的不稳定阶段进入新兴产业,并通过开放创新能力的培育,积累技术赶超能力,以在过渡阶段实现赶超。而赶超能力较弱的企业应把握新兴产业演化过渡阶段的机会窗口,强化对技术的学习和吸收,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以在稳定阶段实现赶超。
黄永春魏守华
关键词:GVC后发国家新兴产业
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被引量:36
2013年
有别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国的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下简称研发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企业、大学、研发机构在R&D环节中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产学研合作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本文在创新性地估算大学、研发机构对应于产业技术领域的R&D数据基础上,测度产学研合作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分割状况的R&D活动,无论是通过项目合作还是人员交流方式的产学研合作,都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对于医药制造等科学技术型创新模式为主的产业,企业和大学的合作更有利于产业创新;对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互动型创新模式为主的产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更有助于产业创新。本文不仅论证了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还提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差异化策略。
魏守华王英茹汤丹宁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
城市蔓延、多中心集聚与生产率被引量:72
2016年
水平的蔓延和立体的多中心集聚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两种形态,它们如何影响城市生产率,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集约化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现有文献仅停留在分析城市蔓延对生产率的影响,并认为蔓延不利于生产率提高。本文认为,现代城市扩张不是过去那种单一住宅部门围绕市中心向外水平蔓延的模式,而是呈多中心集聚的模式,如服务业集聚于市中心而制造业集聚于外围次中心,并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在不显著增加通勤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有利于生产率提高。本文运用1997—2013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蔓延对城市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不一定是负面影响;多中心集聚显著提高城市生产率,主要源自制造业次中心集聚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应。结果还表明,多中心集聚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城市存在差异:在多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期最为显著,大约对应2003—2011年城市生产率的变化;其对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城市正向影响显著,而对规模过大的城市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多中心集聚并适度控制蔓延以优化空间结构是城市扩张中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
魏守华陈扬科陆思桦
关键词:城市蔓延多中心城市生产率
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的路径选择研究: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被引量:10
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故而后发企业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实现赶超发展,亟需借助价值网络整合赶超资源,以提升赶超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了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赶超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网络位置,企业价值网络位置决定企业赶超战略的选择,而企业赶超战略则决定赶超路径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为例,探究了后发企业的赶超路径。结果表明:后发企业在赶超资源和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形下,应借助价值网络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技术突破和市场颠覆,以实现赶超发展。其中,赶超能力较弱的后发企业应选择边缘赶超战略,实施市场突破主导路径,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从而积累赶超能力,并逐渐接近价值网络中心;而赶超能力较强的后发企业则应选择中心赶超战略,实施技术突破主导路径,以主导价值网络的发展,引领主流市场需求。
黄永春胡晓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
区域金融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着主体功能和攫取两个方向的双重作用。主体功能作用通过甄别机制、监督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等促进技术创新;攫取则是金融部门瓜分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这对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主要体现了金融的主体功能能力,金融机构的微观盈利能力则体现了金融部门的攫取能力;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会增强金融系统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包容性,金融机构攫取能力的提高对低端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更显著,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则会使金融系统倾向于支持低风险技术创新。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但金融部门市场势力也更强大,对实体经济的攫取能力也更强;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稀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主体功能能力仍处在边际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应着重金融基础设施投资,提高金融系统的主体功能能力;东部地区则应强调市场改革,适当削弱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抑制其攫取能力。
千慧雄
关键词:金融能力技术创新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研究述评被引量:15
2017年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点。
魏守华顾佳佳姜悦
关键词:知识溢出经济绩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