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703)

作品数:11 被引量:127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宝利赵颜创刘丛强彭希瞿玲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植物
  • 4篇同位素
  • 3篇氮沉降
  • 3篇通量
  • 3篇同位素组成
  • 3篇维管束
  • 3篇维管束植物
  • 3篇大气氮沉降
  • 2篇渡水
  • 2篇性行为
  • 2篇叶组织
  • 2篇游离氨基酸
  • 2篇土壤
  • 2篇筑坝
  • 2篇氨基酸
  • 2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行为
  • 1篇地球化学循环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铜仁学院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作者

  • 3篇彭希
  • 3篇刘丛强
  • 3篇赵颜创
  • 3篇王宝利
  • 2篇刘再华
  • 2篇汪福顺
  • 2篇郑能建
  • 2篇肖化云
  • 2篇李晓东
  • 2篇杨睿
  • 2篇张忠义
  • 2篇徐宇
  • 2篇瞿玲露
  • 1篇容丽
  • 1篇唐杨
  • 1篇孙海龙
  • 1篇曾成
  • 1篇王仕禄
  • 1篇陈波
  • 1篇刘小龙

传媒

  • 6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8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氮同位素组成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
<正>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含氮化合物,从而极大的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大气氮沉降的仪器监测十分复杂且昂贵,因此发展简单易行的生物监测法去识别大气氮沉降源、评估大气氮沉降...
徐宇肖化云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
文献传递
珠江流域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岩石风化碳汇估算的意义被引量:20
2017年
基于水-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模型表明,陆地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大气CO_2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碳酸盐风化碳汇的过程、机制和控制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采用野外监测、现场滴定和样品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珠江流域支干流分旱季和雨季进行了4次野外监测取样,研究其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支干流的水化学组成受流域岩石风化、气候和水生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上,南盘江下游双江口段至红水河上游蔗香段,水流较慢,水质清澈,水生光合作用强烈,电导率、[HCO_3^-]和[Ca^(2+)]的空间变化主要受水生光合作用控制;从红水河上游蔗香段至肇庆西江大桥监测点,反映的是流域岩石风化对水化学空间变化的影响。季节变化上,西江的电导率、[HCO_3^-]和[Ca^(2+)]呈现出夏季低、冬春季高的特征,主要反映稀释效应的控制。西江干流河水的溶解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上述南盘江下游双江口段至红水河上游蔗香段,DO是夏季高冬季低,其他监测点是冬季高而夏季低;DO的季节变化受水生光合作用强度的控制。在南盘江下游双江口段至红水河上游蔗香段,温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子,而其他监测点的光合作用限制因子为浊度影响的光照。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监测点的水文环境不同。通过对梧州水文站流量和[HCO_3^-]变化的分析发现,[HCO_3^-]的季节变化幅度相对流量小得多,显示在西江流域中,HCO_3^-也存在化学稳定性行为。因此在西江流域中,流量变化是岩溶碳汇通量变化的主控因子。研究还发现,西江流域中具有强烈的生物碳泵效应,由内源有机碳形成的碳汇通量约占传统计算模式碳汇(溶解无机碳-DIC)通量的40%。因此,在估算珠江流域碳酸盐风化碳汇时,必须考虑水生生态系统光合生�
孙海龙刘再华杨睿陈波杨明星曾庆睿
关键词:珠江流域
贵州乌江渡水库沉积速率及碳氮埋藏通量估算被引量:9
2017年
我国西南地区峡谷型梯级水库沉积物的碳汇效应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探明该区域水库的碳汇强度,本研究选择乌江流域的乌江渡水库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5月对水库沉积物进行采样,并利用210Pbex核素计年技术,结合沉积物碳氮分析,估算乌江渡水库的碳埋藏量。结果表明:乌江渡水库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155g/(cm^2·a),TOC沉降通量为70.85g/(m^2·a),堆积通量为29.14g/(m^2·a);TN沉降通量为8.22g/(m^2·a),堆积通量为2.79g/(m^2·a)。乌江渡水库沉积物年均TOC总埋藏通量为1.39×10~9g/a,其中82%来自水库内部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质。因此,依据保守的估算,乌江渡水库沉积物的净碳汇通量为23.9g/(m^2·a),保存的净碳汇量为1.1×10~9g/a。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杨玉雪向鹏卢玮琦王仕禄
关键词:沉积速率乌江渡水库
贵州典型岩溶流域水循环驱动的岩溶碳汇通量及其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利用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记录仪,对地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贵州省黔南峰丛洼地区的板寨和黄后,以及位于黔中高原面上丘原区的后寨3个岩溶流域进行了为期6年半(2007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连续监测。结合流域出口水中主要化学组分的野外滴定与室内分析实验,建立了水中碳酸氢根、钙和镁等主要离子与电导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而获得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中CO_2分压、方解石饱和指数和岩溶碳汇通量等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板寨、黄后和后寨岩溶流域的多年平均岩溶碳汇通量分别为29、33和39 t-CO_2km^(-2)·a^(-1);(2)岩溶流域出口水中碳酸氢根离子具有化学稳定性行为,流量是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的主控因子。
曾成赵敏杨睿刘再华
关键词:岩溶流域岩溶地下河
土地利用变化对贵州印江喀斯特小流域水体DIC含量及δ^(13)C_(DIC)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黄俊李晓东杨周李亲凯崔高仰
关键词:土地利用DIC
荔波板寨小流域水体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流域风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在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硫酸的参与加快了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改变了区域碳循环过程。选择位于西南喀斯特森林地区的板寨小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地表、地下水化学及其SO_4^(2-)的δ^(34)S同位素特征,分析了水体主要溶解物的来源,验证硫酸参与区域碳酸盐的风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水样均表现出明显的岩溶水化学特征,其主要阴离子为HCO_3^-,占总阴离子的57.4%~93.8%,流域内小学附近采样点的泉水中含有较多的SO_4^(2-);流域水体主要阳离子为Ca^(2+)、Mg^(2+),二者分别占总阳离子当量的61.4%~90.8%和7.64%~37.6%,其中板寨河水中含有较多的Mg2+,平均可占总阳离子当量的33.0,表明板寨河水可能受石灰岩和白云岩风化的共同作用。小学样点的SO_4^(2-)含量远高于其余各个样点。而δ^(34)S同位素结果显示小学和黎明关两个样点地下水SO_4^(2-)的平均δ^(34)S同位素值分别为-11.1‰和-9.12‰,接近贵州煤的δ^(34)S同位素统计值,表明其可能受到地下煤层中硫化物氧化的影响。瑶寨地下水和板寨河水的δ^(34)S同位素与西南喀斯特地区大气降水SO_4^(2-)的δ^(34)S同位素值相近,可能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唐杨韩贵琳
关键词:小流域硫同位素风化
维管束植物樟树和马尾松叶组织氮、硫含量指示贵阳地区大气氮、硫沉降的空间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同时测定了从贵阳市区到农村3个方向采集的樟树叶、马尾松叶、根际土以及苔藓共计296个样品的氮、硫含量,结合苔藓氮、硫含量估算了相应区域大气氮沉降量和 SO2浓度.结果表明樟树叶氮含量(1.01%~2.37%)和马尾松叶氮含量(0.99%~2.42%)在市区最高,往外明显降低,而在较远农村区域(﹥24 km)又出现回升,反映了农村地区大气输入的氮有所增加;叶硫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6%~0.43%和0.18%~0.32%,均呈现在市区最高,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距市区最远处(30~36 km)达到最低值,表明市区的生产生活向大气输入了较高的硫.各区域土壤氮、硫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将樟树、松树叶氮、硫含量分别与大气氮沉降量和 SO2浓度(由苔藓氮、硫值计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樟树、松树叶氮含量与大气氮沉降量以及樟树、松树叶硫含量与大气 SO2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研究表明维管束植物樟树与马尾松叶组织氮、硫含量的变化特征能同时很好地指示贵阳区域大气氮、硫沉降的空间变化.
徐宇肖化云郑能建张忠义瞿玲露赵晶晶
关键词:马尾松大气氮沉降大气硫沉降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在盐胁迫下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16年
氨基酸作为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植物体中重要的氮代谢物,对植株的氮代谢以及压力胁迫下植株的抗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盐碱化的加剧,近年来对盐胁迫下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的响应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研究盐胁迫对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的影响主要都在强调中性盐的作用,而很少有人关注碱性盐胁迫下的响应情况。文章将主要关注盐胁迫下植物中游离氨基酸所扮演的角色,综述了当前植物中游离氨基酸在盐胁迫下响应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盐胁迫下植物中游离脯氨酸(Pro)、γ-氨基丁酸(GABA)的响应机制以及植物中其它游离氨基酸的响应情况,并且阐述了今后的研究应关注复合环境压力胁迫下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以及相应代谢物组的响应研究,提出了施加氨基酸肥料以增强作物在逆境胁迫下抗性的新思路。
徐宇肖化云郑能建张忠义瞿玲露
关键词:游离氨基酸脯氨酸Γ-氨基丁酸盐胁迫抗性
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
<正>有机碳、氮作为土壤微生物的能源和主要的营养元素,驱动着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和循环,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氮比值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中有机碳氮循环。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瘠薄,一旦流失很...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
文献传递
乌江梯级水库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被引量:5
2015年
以乌江梯级水库及相关河段为研究对象,对溶解CO_2和NO_3^-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溶解CO_2平均值为(113.6±105.7)μmol·L^(-1),变化为1.6~934.6μmol·L^(-1);NO_3^-平均值为(163.0±104.9)μmol·L^(-1),变化为0.4~632.0μmol·L^(-1).水库采样点溶解CO_2和NO_3^-的含量以及振幅均小于相应河流采样点.由于来源及影响因素不同,河流采样点CO_2和NO_3^-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筑坝建库后,水库浮游植物生物作用增强,成为影响物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在一起,致使水库CO_2和NO_3^-表现出显著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梯级水电开发显著改变了原始河流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王宝利刘丛强汪福顺刘小龙彭希赵颜创
关键词:浮游植物水电开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