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12MA056)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邓安梅谷明莉陈燕张蕾刘挺挺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外周
  • 6篇外周血
  • 3篇细胞
  • 2篇胆汁
  • 2篇胆汁性
  • 2篇胆汁性肝硬化
  • 2篇隐球菌
  • 2篇隐球菌脑膜炎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胆汁性
  • 2篇原发性胆汁性...
  • 2篇外周血单个核
  • 2篇膜炎
  • 2篇脑膜
  • 2篇脑膜炎
  • 2篇肝硬化
  • 2篇肝硬化患者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血清
  • 1篇血小板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邓安梅
  • 6篇谷明莉
  • 4篇刘挺挺
  • 4篇陈燕
  • 4篇张蕾
  • 3篇秦琴
  • 3篇叶辛
  • 2篇陈孙孝
  • 2篇李虎
  • 2篇石磊
  • 1篇汪怀周
  • 1篇方超萍
  • 1篇陈明坤
  • 1篇马炜
  • 1篇郭方宇
  • 1篇朱俊
  • 1篇李腾达

传媒

  • 5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5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TING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刺激干扰素基因(STING)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在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就诊的PBC患者28例,平均年龄32.5±11.3岁,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28例,平均年龄37.5±13.7岁。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STING mRNA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TING表达水平与PBC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随访5例初诊的PBC患者,观察临床治疗前后 STING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ING mRNA在 PBC患者 PBMC中显著增高,在Ⅲ期和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 I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STING mRNA水平与患者 Mayo评分、GGT正相关(R=0.45,R=0.42,P<0.05),与 AST,ALT和 ALP无相关性(R=0.33,0.21,0.27,P>0.05)。临床治疗有效后,STING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结论 STING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
陈燕谷明莉叶辛李腾达邓安梅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干扰素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长海医院收治的54例MG患者及体检的57名健康成人归为MG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分型MG患者的WBC计数、NLR及PL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价各指标对MG的诊断价值。结果MG组的WBC计数、NLR及PLR分别为(6.85±0.37)×10^9/L,2.48±0.19和118.79±6.38,显著高于对照组(5.87±0.12)×10^9/L,1.59±0.06和102.01±3.45(P〈0.05)。WBC计数、NLR及PL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9,0.717和0.58]。Ⅲ或Ⅳ型的PLR显著高于Ⅰ型,Ⅱ型(P〈0.05)。结论MG患者的NLR和PLR均显著升高,NLR的诊断价值更高,PLR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刘挺挺李虎马炜陈燕谷明莉张蕾邓安梅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炎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例(PLR)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疾病活动度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7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及上海长征医院经确诊入院的 PBC患者62例,并根据患者 Child-pugh评分分为三组,纳入同期健康对照者59例。提取并记录纳入人群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 NLR和 PLR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对3名 PBC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治疗前后 NLR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L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P<0.001), P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0,P>0.05)。PBC患者中的 NLR水平与 TBIL和 Mayo评分正相关(R=0.35,0.30,P<0.05),与 ALT,AST及 ALP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名 PBC患者进行随访,发现临床治疗有效后, NLR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可能是评估PBC临床疗效的潜在指标。
刘挺挺谷明莉张蕾叶辛陈燕秦琴邓安梅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miR-181a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miR-181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了30例SLE患者和30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分析了其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和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P25~P75:78~354)和41(P25~P75:2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6,P〈0.01).SLE患者血清miR-181a与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0.63和0.55(P值均小于0.01).结论 血清miR-181a是评估SLE病情的有益标志物.
陈明坤石磊谷明莉朱俊郭方宇汪怀周秦琴邓安梅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纳入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2008年5月~2014年9月隐球菌脑膜炎患者28例,健康对照30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33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33蛋白浓度;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血清中IL-33浓度的相关性。结果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IL-33水平明显增高(2.1±0.9VS1.0±0.2,U=136.0,P〈0.001;121.2±59.2VS56.7±19.7,U=141.0,P〈0.001);外周血中Th1细胞比例降低(4.1±1.7VS5.9±1.6,U=191.0,P〈0.001),Th2细胞比例增高(2.8±0.9VS2.2±0.8,U=288.0,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中IL-33浓度与Th2细胞百分比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69,P〈0.001)。结论IL-33可能参与了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张蕾刘挺挺叶辛陈孙孝邓安梅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白细胞介素-33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收治的25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体检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中CD200的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CD200蛋白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17的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D200与这些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PBMC的CD200mRNA水平分别为1.73±0.51和1.6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cD200蛋白水平为212.3±70.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3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TNF-a,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CD200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635,P〈0.001),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8,P〈0.001)。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浆CD200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调节IFN-γ和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参与其发病,提示CD200有望成为隐球菌脑病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刘挺挺谷明莉张蕾邓安梅陈孙孝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CD200免疫调节
小细胞性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不同分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肺癌转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SCLC患者35例(局限期12例,广泛期23例)和非结核肺良性疾病患者25例。采集静脉血7.5ml放人CellSave管中,样品经过处理后经CellTracksAutoPrep系统荧光扫描后,系统根据荧光结果判读,对CTC进行计数。分析比较SCLC和良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TC表达的差异,分析比较临床广泛期和局限期SCLC患者CTC表达的差异。同时,采集2ml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研究CTC与NSE的相关性。相关分析采用Sperman’srank法。结果SCLC患者外周血CTC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疾病对照组[CTC≥1阳性率分别为80.0%和12.0%(X^2=27.003,P〈0.0001),CTCi〉5的阳性率分别为51.4%和0(X^2=18.367,P〈0.0001),CTC≥10阳性率分别为34.3%和0(X^2=10.714,P〈0.001),CTC≥50阳性率分别为17.1%和0(P=0.036,P〈0.05)]。广泛期SCLC的CTC阳性率显著高于局限期[CTC≥1阳性率分别为58.3%和91.3%(P=0.033,P〈0.05),CTC≥5的阳性率分别为65.2%和25.0%(P=0.035,P〈0.05)]。SCLC患者外周血CTC数量与血清NSE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437,P〈0.0001)。结论SCLC患者CTC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CTC的表达对于早期预测SCLC的转移和恶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乒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71.373)
钱睁谷明莉方超萍石磊李虎陈燕任传路秦琴邓安梅
关键词:小细胞肿瘤循环细胞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