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5037)

作品数:8 被引量:328H指数:7
相关作者:邵敏陆思华张远航付琳琳刘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有机物
  • 4篇挥发
  • 4篇挥发性有机
  • 4篇挥发性有机物
  • 2篇尾气
  • 2篇机动车尾气
  • 2篇北京市大气
  • 2篇车尾
  • 2篇VOCS
  • 1篇动车
  • 1篇预浓缩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浸提
  • 1篇隧道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样品
  • 1篇排放因子
  • 1篇气中
  • 1篇珠江三角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邵敏
  • 3篇陆思华
  • 2篇刘莹
  • 2篇付琳琳
  • 2篇张远航
  • 1篇李晓华
  • 1篇陈同斌
  • 1篇张仁健
  • 1篇苏芳
  • 1篇唐孝炎
  • 1篇李灿
  • 1篇王伯光
  • 1篇张靖
  • 1篇阎秀兰
  • 1篇刘源
  • 1篇翟丽梅
  • 1篇谢华
  • 1篇汤大钢
  • 1篇廖晓勇
  • 1篇许黎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03
2004年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8个大气功能区观测点、5个主导风向加强观测点和 3个不同高度监测点进行了为期 1年以上的观测 ,采用美国环保局TO15方法定性并定量分析了 5 5种臭氧前体物 (NMHCs)和 6 2种有毒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oxicVOCs) ,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气VOC的组成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结果发现 ,各大气功能区VOC的浓度水平和组成特征差别明显 ,珠江三角洲大气VOCs呈现区域性污染特征 ;广州市区始终具有最高的VOC浓度水平 ,夏季、冬季其下风向地区的VOC浓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夏季的NMHC及单环芳香烃的浓度均为全年最高 ,VOC各组分表现出并不相同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城市近地面VOC主要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 ,而越往高空 。
王伯光张远航邵敏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挥发性有机物
Major reactive species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nd their sources in Beijing被引量:8
2005年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re important precursors of atmospheric chemical processes. As a whole mixture, the ambient VOCs show very strong chemical reactivity. Based on OH radical loss rates in the air, the chemical reactivity of VOCs in Beijing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kenes, accounting for only about 15% in the mixing ratio of VOCs, provide nearly 75% of the reactivity of ambient VOCs and the C4 to C5 alkenes were the major reactive species among the alkenes. The study of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VOCs sources indicated that these alkenes are mainly from vehicle exhaust and gasoline evaporation. The reduction of alkene species in these two sources will be effective in photochemical pollution control in Beijing.
SHAO Min FU Linlin LIU Ying LU Sihua ZHANG Yuanhang TANG Xiaoyan
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的隧道测试研究被引量:53
2005年
为了得到真实道路交通状态下的城市机动车排放因子,选取广州珠江隧道,进行了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的隧道实验.实验得到隧道机动车平均排放因子为(0.52±0.07)g·km-1·辆-1,其中轻型车排放因子为(0.32±0.14)g·km-1·辆-1,重型车排放因子为(0.26±0.33)g·km-1·辆-1,摩托车排放因子为(1.16±0.26)g·km-1·辆-1.机动车排放的VOCs中烷烃占39.7%,烯烃和炔烃占35.3%,芳香烃占25.0%.排放物质居前三位的排放因子分别为乙烯(52.9±7.4)mg·km-1·辆-1、异戊烷(41.5±7.0)mg·km-1·辆-1和甲苯(31.7±5.5)mg·km-1·辆-1.隧道实验得到的排放因子与机动车台架实验的结果基本吻合.
付琳琳邵敏刘源刘莹陆思华汤大钢
关键词: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
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被引量:113
2004年
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共检测出108种,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33%)、芳香烃(21%)、烯烃(16%)、卤代烷烃(20%)、卤代烯烃(9%)和卤代芳香烃(1%),总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63 7±39 0)μg m3。更重要的是,在检出物中有54种是有毒有害的物质,主要成分是苯系物和卤代烃,其中苯,甲苯,丙烯,1,3-丁二烯,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烷是含量最高的组分。
张靖邵敏苏芳
关键词:预浓缩VOCS
土壤样品保存过程中无机砷的形态变化及其样品保存方法被引量:9
2005年
为选择合理的土壤样品保存方法,研究了不同保存条件下土壤样品及其水提取液中无机砷形态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温方法保存土壤样品,其水溶态无机砷的总浓度变化不大,但水溶态As(Ⅲ)容易转化为As(Ⅴ);在风干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样品中水溶态无机砷的总浓度和As(Ⅲ)浓度均会降低,As(Ⅲ)As(Ⅴ)的比值呈增加趋势;在避光冷藏条件下,土壤样品中水溶态无机砷的总浓度、As(Ⅲ)和As(Ⅴ)浓度均基本保持不变.在避光冷藏、常温和冷冻条件下保存土壤水提取溶液,样品中无机砷的总浓度变化均不明显,但As(Ⅲ)浓度均呈下降趋势;避光冷藏条件下,As(Ⅲ)浓度在保存12d后缓慢下降,到第28天降低了9.0%;常温和冷冻条件下,As(Ⅲ)容易转化为As(Ⅴ).因此,对于土壤中无机砷的形态测定而言,应采集新鲜土壤样品并在避光冷藏条件下保存.
阎秀兰陈同斌廖晓勇谢华翟丽梅
关键词:土壤水浸提
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关键活性组分及其来源被引量:96
2005年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城市大气化学过程中的关键前体物.北京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总体上化学活性非常强.以大气中VOCs与OH自由基的反应速率为基础,比较分析北京市各类VOCs组分的化学活性.结果显示,在大气VOCs的混合比中大约仅占15%的烯烃化合物提供了大约75%的大气化学活性,其中尤以C4和C5的烯烃组分最为重要.大气VOCs各类排放源的成分谱研究表明,北京市大气中的烯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汽油挥发.对这两类源中的烯烃组分进行削减,将是控制北京市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有效措施.
邵敏付琳琳刘莹陆思华张远航唐孝炎
关键词:烯烃自由基机动车尾气
大气中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的测量技术被引量:13
2006年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前体物,其本身也是有毒有害气体,在大气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OVOCs中某些物种在环境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0.1ppb),一般仪器检测限难以达到其浓度水平,且许多物种反应活性高、寿命短,因此,对OVOCs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归类介绍现有的主要分析测量方法,比较了各种分析方法优劣。
李晓华陆思华邵敏
一种大气CO_2源汇反演模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6
2003年
在一个二维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式的修改和调整,建立了一个简单二维扩散、传输模式,用于CO2源汇的反演研究.在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应用于大气CO2源汇分布的研究.大气CO2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破坏)是赤道地区的主要碳源;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表现为CO2的弱汇.对El Nino年(1982年)和其他年份的碳源汇分布情况作了比较,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并无明显波动,因此认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是由于El Nino事件对陆地和海洋碳循环产生影响而造成的.
李灿许黎邵敏张仁健
关键词:碳循环反演方法ENSO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