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L13EA01)

作品数:14 被引量:15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振生滕丽微李艳香李路云侯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食性
  • 4篇生境
  • 3篇岩羊
  • 3篇生境选择
  • 2篇牦牛
  • 2篇赤狐
  • 1篇冬季食性
  • 1篇洞穴
  • 1篇血清
  • 1篇血细胞
  • 1篇血细胞计数
  • 1篇野化
  • 1篇野外
  • 1篇野外调查
  • 1篇生境适宜性
  • 1篇生境适宜性评...
  • 1篇生物学
  • 1篇十二指肠
  • 1篇食性分析
  • 1篇铁含量

机构

  • 1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0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东莞出入境检...
  • 1篇哈尔滨北方森...
  • 1篇上海动物园

作者

  • 11篇刘振生
  • 9篇滕丽微
  • 4篇李路云
  • 4篇李艳香
  • 3篇侯志军
  • 2篇张长生
  • 2篇孙兆惠
  • 2篇高惠
  • 2篇彭智伟
  • 1篇何相宝
  • 1篇董嘉鹏
  • 1篇刘建丽
  • 1篇华育平
  • 1篇侯晓云
  • 1篇姚志诚
  • 1篇杨会涛
  • 1篇马勇
  • 1篇张小林
  • 1篇王爱善
  • 1篇金辛

传媒

  • 5篇经济动物学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0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圈养红斑羚冬季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被引量:2
2014年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王爱善侯晓云刘振生滕丽微
关键词:活动节律圈养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冬季食性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2011年11~12月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活动区域中采集的16个粪便复合样本进行镜检,并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取食种类为10科16种(属),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68.97%,灌木为21.02%,草本为10.04%。肋(相对密度)〉1%的植物共有5种,其中,白桦(40.87%)、毛榛子(20.46%)、蒙古栎(18.27%)、江柳(11.47%)、黄豆秸秆(6.00%)占孢冬季植物总量的97.07%,为狍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食物各科中,桦木科所占比例最大,为58.60%,其次为壳斗科和杨柳科,分别为19.00%和12.39%。并计算得出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6,均匀性指数J’为-0.79,食物生态位宽度B值为5.13。
李路云滕丽微刘振生李艳香滕云飞
关键词:食性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11
2013年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矿区、坡度、海拔和道路,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006.9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8%。岩羊偏爱于海拔1500—2300 m的山势陡峭地带,建议对矿区和道路这两种人为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岩羊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发展。
刘振生高惠滕丽微苏云王晓勤孔芳毅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生境适宜性评价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被引量:10
2014年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
陈耕李艳香滕丽微刘振生孙慧滕云飞
关键词:食性
我国岩羊寄生虫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岩羊寄生虫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岩羊可感染的寄生虫共42种。其中,线形动物门有尾感器纲的圆线目线虫共有16种,无尾感器纲的毛尾目的线虫共有2种,共18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42.86%;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复殖目有9种,绦虫纲的圆叶目有5种,共14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33.33%。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共计32种,占感染总数的76.19%;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中的真球虫目有6种,鞭毛虫纲阿米巴目有1种,共7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16.67%;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虱目、双翅目、蚤目各有1种,共3种寄生虫,占感染总数的7.12%。岩羊感染的寄生虫以蠕虫为主。
史沁欣张长生彭智伟胡智博宋治燕袁发明刘振生侯志军
关键词:岩羊寄生虫
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忍冬科(16.64%)、豆科(15.64%)和莎草科(10.93%)组成了高山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春季共取食植物20科31种(属),其中蔷薇科(27.37%)、杨柳科(13.28%)和豆科(12.84%)为主要食物;秦氏黄芪(Astragalus chingianus)为冬春季共同的主要食物,分别占冬春季食物的11.33%和11.04%;此外,高山麝也取食乔木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9.53%上升至春季的18.67%;根据高山麝粪样镜检结果,计算其取食植物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高山麝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指数冬季均高于春季。
徐嘉暴旭刘振生高惠赵唱孙玉姣王继飞滕丽微
关键词:食性春季
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草苈、高山柳、针芋、梭草、禾叶凤毛菊为野化牦牛夏季取食主要食物,其中猪芽蓼(14.6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22.48%)、廖科(14.69%)、莎草科(13.14%)为主要取食植物。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最高,比例达到59.20%;其次为禾本科草本,比例为22.74;灌木排名第3,比俐为16.77%。夏季牦牛Shannon—Wiener指数为-3.7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46,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581。同时将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与冬春季节食性进行了比较。
滕丽微李艳香刘振生董嘉鹏姚志诚张俊涛
关键词:牦牛
赤狐生境选择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总结了赤狐生境选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概括了影响赤狐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赤狐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赤狐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最后,提出了赤孤相应的保护措施。
李路云王海东张海滕丽微刘振生
关键词:赤狐生境选择野外调查统计分析
一种白头鹤血细胞计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确定白头鹤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生理值,以便给患病的白头鹤提供必要的血液学诊断依据,采用了传统的直接稀释法对白头鹤红细胞进行了计数,应用新建立的白细胞分离法对白头鹤的白细胞进行了计数。经测定,白头鹤红细胞的数量为0.415×1012/L,白细胞的数量为2.84×109/L,中性粒细胞为0.986×109/L,嗜碱粒细胞为0.345×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0.277×109/L,淋巴细胞为1.233×109/L。
何相宝侯志军何少文王纳李杰金辛
关键词:白头鹤血细胞计数
张广才岭藏獾洞穴生境选择被引量:4
2015年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新风林场,用不定宽样线法对藏獾洞穴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了55组藏獾洞穴,藏獾洞口平均直径为(27.40±7.15)cm,洞深平均为(84.18±22.04)cm,倾角平均为(26.36±9.10)°,洞口总数=3.02个常用洞数+0.80个不常用洞数+0.56个废弃洞数。相对于对照样方而言,藏獾洞穴更偏爱选择位于郁闭度和植被盖度小,灌木密度大、距离近,乔木距离远,距水源和农田近、人为干扰距离远,坡度较缓的向阳中坡位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模型为:logit(p)=246.980-1.059×植被盖度-0.703×距水源距离-1.403×坡度-45.005×坡向,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3.9%。
李路云杨会涛滕丽微刘振生
关键词:洞穴生境选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