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1342)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高修仁郑东诞刘丽娟李玉杰曾群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房
  • 2篇慢性
  • 2篇房颤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性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刺激
  • 1篇心房电生理
  • 1篇心房电生理特...
  • 1篇心房梗死
  • 1篇心房起搏
  • 1篇血压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右心
  • 1篇右心房
  • 1篇沙坦
  • 1篇替米沙坦
  • 1篇起搏
  • 1篇左心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高修仁
  • 2篇郑东诞
  • 2篇刘丽娟
  • 1篇李树彬
  • 1篇潘德茂
  • 1篇王强
  • 1篇曾群英
  • 1篇王宏
  • 1篇梅卫义
  • 1篇张玮
  • 1篇许庆
  • 1篇李玉杰
  • 1篇李树斌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诱发慢性房颤的电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新型慢性心房颤动(AF)模型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起搏组(P)、心房梗死+起搏组(I)。C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但不起搏;P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并以1000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I组:结扎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并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以1000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术测定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结果:(1)I组:起搏3周后AF诱发成功率高达100%。(2)I组、P组在起搏1h、1周、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均缩短;I组、P组、C组:起搏3周后在基本起搏周期(PCL)200ms时的ERPA分别为(87.5±12.8)ms、(81.3±12.5)ms、(115.0±7.6)ms,I组、P组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在频率适应性方面,I组、P组均表现为频率适应不良,在术后3周时表现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P<0.01,P<0.05)。(4)I组在起搏3周后P波时限延长与P组、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5)I组:快速起搏后1h至3周,均表现为ERPA缩短、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延长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房间传导时间(IACD)延长与P组、C组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右心房梗死+左心房高频起搏建立兔慢性AF与传统的单纯心房起搏相比,AF诱发成功率高并且稳定,其电生理参数有特征性意义,表现为ERPA缩短,频率适应不良,RRPA延长,IACD延长。
刘丽娟许庆李树斌王宏梅卫义粱尹高修仁
关键词:心房起搏心房梗死
高频左心房起搏制作兔慢性房颤模型及电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兔左心房高频起搏心房颤动(AF)动物模型,并进行电生理特性研究。【方法】1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起搏组两组。两组均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起搏组以1 000 min-1的频率进行高频起搏;对照组不起搏。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术测定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结果】①起搏组3周后房颤诱发率87.5%,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其中持续性AF 3/8例;②起搏组经心外膜程序起搏,在高频刺激1 h、1周、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均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③频率适应性方面,起搏组表现为频率适应不良,在3周时最明显,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起搏组3周后P波时限比对照组延长,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⑤起搏组1 h至3周,ERPA缩短、相对不应期(RRPA)延长,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早搏刺激的心房间传导时间(IACD)延长,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无差别(P﹥0.05)。【结论】兔左心房高频起搏能有效建立慢性AF动物模型;主要电生理改变有:ERPA缩短、频率适应不良、P波时限延长。
刘丽娟郑东诞李树彬潘德茂王强张玮高修仁
关键词:心房刺激心房颤动心房电生理特性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脉压和CRP、TNF-α、IL-6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探讨其与脉压的关系、观察其受替米沙坦/HCT和比索洛尔的影响,分析两类药物抗炎和降低脉压作用的差异。【方法】9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替米沙坦/HCT(80mg/12.5mg,qd)和比索洛尔(5mg,qd)治疗6周,观察两亚组患者血压、脉压及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升高[hs-CRP(mg/L)3.4±3.1 vs 1.2±1.6,TNF-α(pg/L)4.5±3.1 vs 1.1±1.3,IL-6(pg/L)187±43 vs 36±11,均P<0.05];高血压病患者分组治疗6周后,替米沙坦/HCT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降低值hs-CRP(mg/L)1.83±1.67 vs 0.10±1.50,TNF-α(pg/L)2.4±1.9 vs 0.2±1.2,IL-6(pg/L)48±13 vs 12±8,均P<0.05],替米沙坦组脉压的下降较比索洛尔组明显[PP(mmHg)8.5±7.6 vs 2.1±8.9,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脉压有关,替米沙坦/HCT较比索洛尔更明显降低脉压和炎症因子水平。
郑东诞高修仁李玉杰曾群英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压炎症因子替米沙坦比索洛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