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强势特色学科基金

作品数:514 被引量:2,686H指数:22
相关作者:李勇王士杰范立侨赵群檀碧波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8篇医药卫生
  • 22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8篇肿瘤
  • 172篇细胞
  • 137篇食管
  • 78篇蛋白
  • 74篇食管癌
  • 57篇腺癌
  • 48篇食管肿瘤
  • 48篇胃癌
  • 46篇淋巴
  • 45篇免疫
  • 42篇基因
  • 36篇癌组织
  • 34篇放疗
  • 32篇细胞癌
  • 31篇术后
  • 30篇乳腺
  • 27篇适形
  • 27篇淋巴结
  • 26篇鳞状
  • 25篇鳞状细胞

机构

  • 458篇河北医科大学...
  • 35篇河北医科大学
  • 26篇河北农业大学
  • 15篇河北省肿瘤研...
  • 13篇河北医科大学...
  • 12篇河北省人民医...
  • 10篇华北煤炭医学...
  • 10篇河北体育学院
  • 9篇安县人民医院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石家庄市第一...
  • 5篇邢台市人民医...
  • 4篇北京军区总医...
  • 4篇河北大学
  • 4篇河北省儿童医...
  • 4篇河间市人民医...
  • 4篇河北省胸科医...
  • 4篇石家庄市第三...
  • 4篇邯郸市肿瘤医...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61篇李勇
  • 53篇王士杰
  • 52篇范立侨
  • 51篇赵群
  • 48篇檀碧波
  • 41篇左连富
  • 41篇刘亮
  • 29篇郭建文
  • 29篇韩春
  • 27篇刘江惠
  • 26篇单保恩
  • 25篇赵新明
  • 25篇刘羽
  • 24篇王澜
  • 23篇何明
  • 23篇王小玲
  • 22篇张敬勉
  • 21篇张召奇
  • 21篇董稚明
  • 20篇高超

传媒

  • 31篇中国肿瘤临床
  • 26篇河北医药
  • 24篇肿瘤防治研究
  • 22篇中华放射肿瘤...
  • 18篇河北医科大学...
  • 18篇中国全科医学
  • 17篇中华麻醉学杂...
  • 17篇山东医药
  • 17篇肿瘤
  • 16篇中国老年学杂...
  • 15篇中华肿瘤防治...
  • 14篇临床荟萃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12篇中华肿瘤杂志
  • 10篇解放军医学杂...
  • 10篇基础医学与临...
  • 9篇中华放射医学...
  • 9篇临床与实验病...
  • 9篇癌变.畸变....
  • 7篇中华核医学杂...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1篇2016
  • 18篇2015
  • 30篇2014
  • 37篇2013
  • 50篇2012
  • 82篇2011
  • 83篇2010
  • 102篇2009
  • 63篇2008
  • 22篇2007
  • 2篇2006
5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吸收止血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减少引流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实验组则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腋顶区、腋静脉周围.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第1、2天的引流液总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两天的总引流量平均为(150.70 ±39.2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9.45±5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实验组为(4.38±0.71)d,对照组为(6.15±1.07)d(P〈0.05);实验组2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对照组9例(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张彦收焦俊琴卞晓丽曹淼王学良刘运江
关键词:乳腺癌引流液皮下积液
宫颈癌治疗后^(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与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背景^(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在宫颈癌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SCC)抗原水平升高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宫颈癌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及转移但SCC抗原水平处于参考范围内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有无意义,以及宫颈癌治疗后,SCC抗原处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可以得到理想的病灶检出率,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SCC抗原居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SCC,并行根治性治疗(手术、手术+术后放疗、手术+术后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等),治疗后均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和SCC抗原水平测定。依据^(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ET/CT阳性组(62例)和PET/CT阴性组(16例)。依据SCC抗原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1.50μg/L组(24例),1.50~6.00μg/L组(31例),>6.00μg/L组(23例)。本组入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绘制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阳性的ROC曲线。结果 PET/CT阳性组患者年龄、SCC抗原水平小于PET/CT阴性组(P<0.05)。<1.50μg/L组、1.50~6.00μg/L组、>6.00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分别为66.7%、77.4%、95.7%,3组^(18)F-FDG PET/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0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高于<1.50μ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4.9±2.9)、(6.3±3.2)、(6.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为阳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15μg/L,此时,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47.1%,本组患者在该截断值^(18)F-FDG PET/CT阳性率为86.7%。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SCC抗原水平较低时即可发现宫颈鳞癌复发及转移,患者SCC抗原水平升高时^(18)F-FDG PET/CT�
张召奇赵新明和玲燕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0年
细针吸取活检又称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以其快捷、损伤少、经济及准确率高的优点,深受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欢迎,使其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的器官。现就涎腺肿块标本的针吸细胞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刘海波王占红马福军刘铁军
关键词: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活检细胞学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VEGF水平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VEGF)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组的P-VEGF含量,同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转移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可溶性VEGF。P-VEGF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判断,有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史立波李云涛徐东宏范忠林
关键词:乳腺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肿瘤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分析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为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06年1月至4月间收治的183例女性乳腺癌按照钼靶X线结果分成阳性和假阴性两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ER、PR、C-erbB-2和VEGF,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钼靶X线假阴性组中,绝经后患者仅占28.57%(10/35),低于绝经前患者(χ2=7.748,P=0.008);髓样癌和黏液腺癌占27.27%(10/35),明显高于阳性组4.11%(6/14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NM分期I期比率低于阳性组(82.56%vs14.30%,P=0.000);组织学分级Ⅲ级比率为23.08%(8/35),明显高于阳性组的3.26%(χ2=4.952,P=0.024);ER阳性比率低于阳性组(40%vs67.57%,P=0.003);而两组在发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PR状态表达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方面,假阴性组患者中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于阳性组(25.71%vs51.35%,P=0.008);但两组VEGF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钼靶X线阳性患者相比,钼靶X线假阴性患者多见于绝经前患者,黏液腺癌和髓样癌占一定比例,早期癌发生率低,提示:绝经前患者的致密型乳房和常常表现为良性临床特征的病理学类型是造成乳腺癌钼靶X线假阴性、不能早期发现的重要原因;而组织分化不良,ER阳性表达率低,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则提示为术后辅助性化疗的适应症。
葛怀娥白希永陈虎崔海滨陈丽芬王士杰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141例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次手术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次手术情况的分析,探寻各种与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胃癌术后的再手术率。[方法]11 61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其中行非计划内再手术的141例胃癌患者,统计分析基本信息、合并症、既往史、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再手术率为1.21%(141/11 616),再手术距初次手术的时间为(15.89±15.20)d。初次手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有腹部手术史、围手术期输血、术中出血量≥400ml的患者再手术率升高;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的再手术率高于开胸贲门切除和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均P<0.05)。性别、是否高龄(≥60岁)、是否合并心肺疾病、根治度、术中是否使用防黏连剂和吻合器与再手术率无关(均P>0.05)。导致再手术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消化道瘘。[结论]胃癌患者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有初次手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有腹部手术史、输血、术中出血量大、近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等,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处理可能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
王力利李勇万顷范立侨赵群檀碧波王冬刘羽刘庆伟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手术再次手术
147例胃癌患者术后转入ICU治疗原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转入ICU治疗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减少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对147例胃癌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一般资料、进入ICU目的及治疗效果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进入ICU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合并症、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方式、联合脏器切除、术中出血、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对进入ICU有影响(P<0.05)。[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对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进入ICU有影响,术前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范立侨李勇张浩赵群檀碧波焦志凯王冬贾楠
关键词:胃肿瘤重症监护病房
喉鳞状细胞癌中FAK和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LSCC和癌旁组织中FAK和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在癌和癌旁组织中,FAK和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两者的表达与LSCC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相关(P<0.01)。在癌及癌旁组织中FAK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并且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FAK与E-cadherin在mRNA水平或蛋白水平其表达呈负相关(r=-0.287,P<0.05;r=-0.287,P<0.05)。结论FAK的表达增高与E-cadherin的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LSCC的发生过程,是LSCC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的重要标志物,对预测LSCC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高国政赵瑞力张笑颖郭艳丽杨植彬董稚明
关键词:喉肿瘤FAK
黏液纤维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7例黏液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多种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CD117、CD34、CD99、actin、S-100蛋白、vimentin等。结果黏液纤维肉瘤多见于男性,年龄37~72岁,中位年龄52岁,主要以不完全纤维性间隔的多结节行为为特征性表现,黏液区与细胞密集区交错排列,细胞密集区可见特征性曲线型血管,肿瘤细胞围绕在其周围排列。免疫表型:vimentin、CD99阳性,其他抗体多呈阴性。结论黏液纤维肉瘤为一侵袭性较强的软组织肉瘤,与多种黏液性肿瘤需要鉴别,易局部复发,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王占东杨杰杨会钗王小玲郭明吴国祥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置管与胸腔穿刺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对比研究
2009年
目的采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并与胸腔穿刺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方法对比,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采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对照组(n=34)采用常规胸穿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0%vs 73.5%(P<0.01);试验组各种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试验组胸水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7.6±4.9)天vs(19.2±7.2)天,住院时间(13.2±6.4)天vs(23.6±4.8)天(P<0.05,<0.01)。结论与常规胸穿术比较,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方法更加简单、安全、有效。
郭新宁金普乐刘一婷李进军曹永军贺欣
关键词:胸腔积液结核套管针引流术穿刺术
共5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