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BRA2011218)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韩悦苏健阮长耿马珍妮吴德沛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苏州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标记V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是体内重要的金属蛋白酶,它可以作用于VWF的A2区域,将血浆中具有高黏附性的超大分子VWF(UL—VWF)裂解为黏附性较低的小分子VWF,
- 胡璐萍苏健韩悦马珍妮阮长耿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标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金属蛋白酶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早期出血并发症的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生存的关系。方法观察318例HSCT患者的出血状况,按出血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为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女性阴道、眼、颅内出血及出血性膀胱炎(HC),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出血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11例患者在移植后初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轻度143例(45.0%),中度59例(18.6%),重度9例(2.8%)。预处理方案含ATG(OR=3.460)、异基因来源干细胞(OR=1.918)、感染(OR=1.69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OR=2.252)、血小板最低值≤15×109/L(OR=2.499)是出血的危险因素,异基因移植(OR=5.431)、aGVHD(OR=5.059)、巨细胞病毒感染(OR=4.241)、多瘤病毒尿(OR=5.723)是HC的危险因素,重度出血(RR=6.106)、出血部位位于颅内(RR=12.131)及呼吸道(RR=9.202)可独立增加移植后死亡风险。结论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等多种因素可造成出血风险增加,重度出血、颅内出血及呼吸道出血增加移植后患者死亡风险。
- 胡璐萍韩悦任永亚周莉莉朱倩赵世香胡晓慧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出血出血性膀胱炎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ADAMTS13活性和vWF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本研究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收集73例初治AML患者缓解前后的血浆标本,荧光标记v 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FRETS-v WF73)检测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以ELISA试剂盒检测v WF抗原量。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治疗缓解前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3.3±25.5)%vs(105.1±37.7)%,(P<0.01);v WF抗原则高于正常对照组(226.6±127.0)%vs(111.4±39.7)%,(P<0.01)。经标准诱导化疗后缓解期患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v WF抗原则明显低于治疗前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AML患者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感染组:(52.2±20.6)%vs(73.9±24.7)%,(P<0.01);感染组v WF抗原明显高于无感染组:(262.2±135.7)%vs(193.8±110.2)%,(P<0.05)。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DIC组:(42.0±14.5)%vs(73.4±22.7)%,(P<0.01);DIC患者的v WF抗原明显高于无DIC组:(274.2±140.0)%vs(204.7±115.5)%,(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治疗前伴有ADAMTS13活性的降低和v WF的升高,以合并感染和DIC的患者表现最显著。ADAMTS13和v W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炎症和DIC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张文娟韩悦马珍妮王倩唐雅琼王杰苏健孙爱宁王兆钺阮长耿吴德沛
-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