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11C043)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杨雪赵健王晶舒杨辉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县乡干部战略性群体:结构与政策效应——基于一项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县乡干部的政策行为是理解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视角。运用战略性群体这一理论框架,从一项公共政策在地方行政层级推进中,分析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结构与公共政策效应的关系问题。县乡干部由于在群体目标构建和战略行动协调的自主性不同,分化为战略精英与外围战略成员,在群体内部等级之间形成"支配—依附"非均衡权力结构。资源向上依赖、等级权威价值认同、社会流动筛选和等级权威复制等机制共同维系了县乡干部群体的等级秩序。在战略群体外部,企业利用结构化机制与县乡干部代表的地方政府利益联结,消解了政策的公共性,共享了政策收益。面对政企结构化后结成的强势地位,农民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其利益诉求被选择性忽略。在农村社会中"政府""资本""民众"之间呈现出非均衡的权力结构。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实践就是在一项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实现,并在现实层面上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图景。
- 杨雪
- 关键词:县乡干部
- 乡村社会中的国家二重性与国家权力建构被引量:3
- 2015年
- 农村改革三十年以来,国家以实体性和象征性两种路径进入乡村社会所产生的差距形成了农民观念中的国家二重性。一方面,国家立足于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回应乡村社会公共诉求,向农村进行了密集的公共政策输入;另一方面,近年来旨在促进公平、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相继出台,更是反映了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国家政策取向,在乡村社会建构出了道德化的国家观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行政监控和激励机制,成为了国家权力地方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变量,使国家权力在向乡村下沉的过程中变形和消解。乡村社会性权力的个体化存在状态,使其既无法有效制约地方权力又无法呼应国家。个体农民对国家的结构性依附使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国家的道德形象,道德化国家与实体性国家进一步分化。国家二重性反映的是国家政策、制度与规则无法有效进入乡村社会的治理现实。乡村社会的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是降低国家权力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国家与社会有效分工与协作的乡村治理体系将是建立现代国家体系、实现农村善治的基本问题。
- 杨雪
- 关键词:国家权力
-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信访的专业视角与工作方法
- 2014年
- 信访作为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以购买项目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介入农村信访是一个有待尝试的新领域。社工介入农村信访需要具备案主个人、案主与政府关系、社会问题三个方面的专业视角;以个案、团体和社区三种工作方法解决农村信访问题。
- 王晶舒杨辉赵健
- 关键词:农村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