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61016)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陈亚颦施江义马黎董培海余明九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傣族
  • 2篇旅游
  • 1篇傣族文化
  • 1篇地方感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景观
  • 1篇动态意象
  • 1篇意象
  • 1篇隐喻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变迁
  • 1篇西双版纳傣族
  • 1篇离析
  • 1篇旅游消费
  • 1篇民族
  • 1篇民族文化
  • 1篇竞合
  • 1篇竞合博弈
  • 1篇空间隐喻
  • 1篇环境感知

机构

  • 5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云南省委党校

作者

  • 5篇陈亚颦
  • 2篇马黎
  • 2篇施江义
  • 1篇余明九
  • 1篇董培海

传媒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学术探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旅游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在旅游中的消费与重构被引量:2
2007年
民间舞是由特定文化群体利用文化物质材料和文化精神构成的综合创造的动态意象。从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在旅游产业消费中的变化来看,旅游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表演产业,伴随着对"原生"文化表演的追求,傣族民间舞的重构和消费特征由文化物质材料向文化精神转化。但这并没有使民间舞的特质意象消解,而是旅游作为一种地方文化重构中生机勃勃社会因素与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一起作用于民间舞的现代创造重构中。使民间舞在旅游发展中被更深层次的融入当代审美意识成为新的现代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
陈亚颦马黎
关键词:动态意象旅游消费
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为例被引量:11
2010年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离析与重构一直存在。文化离析与重构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因而离析与重构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
关键词:民族文化离析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被引量:5
2009年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陈亚颦余明九
关键词:空间隐喻地方感
西双版纳傣族的环境感知行为被引量:3
2008年
从环境感知行为的视角研究傣族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把宏观地域环境置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知觉中,进而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地域景观不再是自在情景,而是可供傣族阅读的文本,傣族按照特定的阐释方式行动,形成生态节制行为,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意识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模糊集数学评价方法对环境感知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陈亚颦马黎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地理景观
从“诺邓模式”看旅游古镇开发的竞合博弈被引量:5
2009年
随着我国旅游热的兴起,古镇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应该如何开发它们充满了一场场博弈。文章以"千年白族村——诺邓"的开发模式为例,并与其它典型古镇开发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在路径选择方面、投入成本方面与利益协调方面的博弈。提出在开发中应强化的对策,包括突出特色性、展现"活"历史、强调教育性等,力求能为今后中国旅游古镇开发提供参考。
施江义陈亚颦余明九
关键词:博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