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2008-)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力仁冯玉新李令福侯甬坚金勇强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历史时期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分界线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地理因素
  • 1篇灾害
  • 1篇战争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应对
  • 1篇山地
  • 1篇水旱灾害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演变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机构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西安市社会科...

作者

  • 2篇张力仁
  • 1篇王晗
  • 1篇刘景纯
  • 1篇卜风贤
  • 1篇孟万忠
  • 1篇姚文波
  • 1篇李令福
  • 1篇金勇强
  • 1篇侯甬坚
  • 1篇冯玉新

传媒

  • 3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以河洮岷地区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历史时期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曾有三次较大的变动。文章论述了三次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的形成、摆动与稳定及其环境意义。认为,雪山(祁连山)—黄河分界线是唐蕃依据地理条件最有利原则下的一种势力范围划分;六盘山—陇山分界线是地理条件决定下的唐蕃分界线;唐蕃以后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的缓慢西移并最终稳定在河洮岷一线,汉藏民族的经济理性行为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张力仁
关键词:地理环境环境经济
清至民国洛川塬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恢复了洛川塬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由土地垦殖的初步恢复到土地垦殖力度的增强、垦殖范围的扩大,再至战乱、自然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民国时期土地垦殖发展的过程。地貌的复杂性、降水的不稳定性,对土地开垦造成客观限制;政策制度的推行对土地开垦起到主导作用;而人口因素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垦面积随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即土地开垦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洛川塬环境伴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步恶化。这种恶化是地理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继而引发土壤侵蚀加剧,并呈现为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交相混合的共同作用。
王晗侯甬坚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化及其自然与人文原因
2011年
西北地区农牧生产关系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并显示出农牧融合的趋势性特征。在早期原始农业阶段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并非定居农业,而是具有典型的游农性质。完全定居农业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直接结果。此后西北地区农牧分化日渐明显,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在不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形成典型农区和牧区的地域空间。但因农业生产具备较为优越的产业比较优势,西北地区逐步走上农业化发展道路,以农代牧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最终形成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产业结构形式。
卜风贤
关键词:农业化历史变迁
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李令福
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从军事策应和救援的物质基础构建、基本力量构成,以及边际之间策应、协防和救援的基本范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九边军事策应和救援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则,论述并归纳出边际之间策援的基本范式,对漫长历史过程中具体而复杂的军事策应与救援初步理出一个系统。文章认为,防御布局的日益细化和发展,是策应和救援有效开展的基础;在防御实践中日渐发展的专门性救援力量,是边际之间实施策援的基本力量;一般情况下,边际之间的策应和救援遵循着基本范式来运行。
刘景纯
关键词:范式明代
论地理因素在陇南山地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西秦岭交汇地带的甘肃陇南山地,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具有不同地域背景的民族、部落入居提供了基本的地理环境。而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由于自然分界线与人文分界线之间相互依托、强化,使陇南山地历史发展呈现出"时间""空间"的双重分异和"内地化"与"边疆化"的双重趋势。在白龙江、洮河、岷峨山地、西秦岭、边墙、关隘、堡寨等大大小小自然、人文分界线中,由岷县、临潭、夏河连线所构成的"汉藏分界线"对陇南山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条地理的、生态的分界线在约束人类活动的同时,又为人类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
张力仁
关键词:自然界线陇南山地
气候变化与青海历史时期的战争被引量:5
2012年
根据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冰芯、树轮、湖泊沉积中的记录对过去两千年青海地区气温序列进行了重建;同时,还对过去两千年青海地区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将重建后的气温序列和统计出的水旱灾害频次与青海地区历史时期战事发生频率进行对比,并得出了如下结论:气温波动和战事频率之间总体成负相关关系。即寒冷期对应战事频率的上升,温暖期对应战事频率的下降。不过,气温变化与战事频率之间的这种对应性,在青海东部的表现要比西部更明显;水旱灾害频率与战事频率之间存在正对应关系,只是由于文献记载的脱失等缘故,这种相关性体现的还不是很突出。
金勇强
关键词:气温序列水旱灾害
清代新疆自然灾害初探被引量:10
2009年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有清一代,本区自然灾害尤为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该文对清代新疆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了本区自然灾害的频次特征、阶段特征和空间特征,以及干湿演变状况,政府应对措施等问题。研究清代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揭示该区自然灾害爆发的规律,对于升华清代新疆社会历史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冯玉新
关键词:清代自然灾害政府应对
西晋以来彭原古城附近沟谷的演变与复原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称湫沟)流域的现代侵蚀沟,是在此年以后开始发育的。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彭原沟主干沟道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为1669±819年,沟口附近的现代侵蚀沟发育于西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前后,其主要分支沟谷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介于900±442~1300±638年之间。沟头平均延伸速度为3.367m/a,沟谷平均下切速度为0.063m/a,平均加宽速度0.19m/a。公式计算结果与考古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依此结果,将彭原沟及其支流地貌复原至西晋时期。
姚文波孟万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