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228506)

作品数:12 被引量:28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水清姚强吕刚宋崇林张绪辉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电除尘
  • 4篇电除尘器
  • 4篇细颗粒
  • 4篇除尘
  • 4篇除尘器
  • 2篇电场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研究
  • 2篇湿式
  • 2篇湿式电除尘器
  • 2篇脱除
  • 2篇流场
  • 2篇纳米
  • 2篇静电
  • 2篇静电除尘
  • 2篇静电除尘器
  • 2篇催化
  • 2篇催化剂
  • 1篇袋除尘器
  • 1篇单乙醇胺

机构

  • 10篇清华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汽车质量...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李水清
  • 5篇姚强
  • 3篇宋崇林
  • 3篇吕刚
  • 3篇陈晟
  • 2篇宋金瓯
  • 2篇李博
  • 2篇杨萌萌
  • 2篇熊桂龙
  • 2篇张绪辉
  • 1篇卓建坤
  • 1篇张淼
  • 1篇吴少华
  • 1篇宗毅晨
  • 1篇张易阳
  • 1篇陈科
  • 1篇靳星
  • 1篇张立淼
  • 1篇陶然
  • 1篇周栋梁

传媒

  • 5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燃烧科学与技...
  • 3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强PM_(2.5)脱除的新型电除尘技术的发展被引量:120
2015年
静电除尘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除尘领域,其对粗颗粒收集效率高达99.9%以上,但在PM2.5范围内存在穿透窗口,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环保标准。文中介绍了3种发展的电除尘新技术——低低温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分别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3种电除尘器的脱除机理与脱除性能及在国内外燃煤电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电除尘新技术可有效控制PM2.5的排放,达到粉尘低于20 mg/m3排放的目标,并可实现SO3酸雾及汞等重金属排放的协同控制。
熊桂龙李水清陈晟张绪辉姚强
关键词:静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
细颗粒在滤料中沉积和穿透特性的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现有的电厂除尘技术难以满足新排放标准严格的要求。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因对细颗粒有相对较高的脱除效率而受到关注。本文利用滤料过滤实验台对不同工况下颗粒沉积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滤料过滤的压降曲线,用ELPI测量出口颗粒穿透率,对过滤所得的滤料进行固化处理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实验表明,颗粒从深层过滤向颗粒层过滤转变的主要信号是滤料表层纤维的颗粒沉积;且相对于表层沉积,颗粒进入滤料内部沉积量较少。
陶然李水清杨萌萌
关键词:细颗粒滤料过滤荷电
La_(0.8)Ce_(0.2)Mn_(1-x)Ni_xO_3系列催化剂结构及其对碳烟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采取凝胶-溶胶法制备了系列取代型La0.8Ce0.2Mn1-xNixO3(x=0-0.4)钙钛矿型催化剂,并采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碳烟氧化反应催化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量 Ni 在 B 位的取代不会严重破坏钙钛矿的晶相结构,但会导致晶格尺寸减小;随着 Ni 取代量的增加,取代型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吸附氧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催化剂微观表面由棉絮状结构向蜂窝状结构转变,同时形成较大的蜂窝状孔道,但当 Ni取代量达到40%时,催化剂团聚体表面重新变得致密;随着 Ni 取代量的增加,所合成系列催化剂的碳烟氧化反应特征温度、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等均先降低后增加,其中La0.8Ce0.2Mn0.8Ni0.2O3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碳烟氧化反应催化性能.催化剂的碳烟氧化反应催化活性与其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吸附氧含量具有相关性.
武政杰宋崇林吕刚宋金瓯吴少华张立淼
关键词:碳烟活化能
水洗去除单乙醇胺气体和颗粒数值模拟
2014年
本文分两部分研究水洗对于单乙醇胺(MEA)的去除作用,一是吸收MEA气体,二是捕捉MEA液相颗粒,这两部分都从单一水滴的捕获机制开始,进而分析喷淋液滴群的吸收捕捉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滴粒径对于MEA气体吸收和颗粒捕获这两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存在最佳的液滴粒径,使得联合脱除气体和颗粒的效率达到最高。喷淋初始速度对气体吸收和颗粒捕获过程的影响规律截然不同。在颗粒粒径0.5~10μm的范围内,颗粒越小越难脱除。
钟哲晗卓建坤姚强
关键词:CCS
静电除尘器内荷电颗粒放电现象探究被引量:2
2014年
电除尘器是电厂尾气处理的主要设备,粉尘在沉积边界层内的电荷输运过程,如电荷的转移、累积和反电晕现象等,对于电除尘器除尘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利用Paschen定律定量分析荷电颗粒的放电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在电除尘系统中通过场致荷电方式获得电荷的粉尘颗粒不足以引起颗粒放电,而颗粒一极板接触后发生电荷转移,导致电荷在颗粒表面局部积累会引起放电现象。
陈晟李水清杨萌萌姚强
关键词:ESP放电
电场、流场耦合作用下脱除细颗粒物的实验和数值模拟被引量:26
2016年
细颗粒物在电、流场耦合作用下的捕获不但是电厂尾部除尘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空间环境内灰尘限制动力或光学元件性能的关键。以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细颗粒物在电、流场耦合作用下的迁移、捕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0.1~1μm的颗粒存在穿透窗口;在电除尘器内粉尘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并不成比例,而是在停留时间为1.5~2 s左右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高效脱除区域,继续增加停留时间对于0.1~3μm颗粒的脱除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电除尘器内的电势与电场强度分布及其脱除效率,模拟结果表明在计算1μm以下颗粒脱除效率的过程中,对曳力考虑Cunningham滑移修正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Cunningham滑移修正对于模拟计算亚微米颗粒脱除效率十分重要。
周栋梁李水清靳星熊桂龙黄炜
关键词:细颗粒物电除尘器
高旋流数管状火焰纳米颗粒合成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火焰气相合成燃烧器产量低的局限性,在弱旋流滞止火焰的基础上发展了高旋流数管状滞止火焰燃烧器,并选用了TTIP作为前驱物开展纳米TiO_2合成实验研究.通过在燃烧器中添加射流管装置,与弱旋流滞止火焰相比,在保持纳米颗粒的粒径及比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燃烧器单位燃料产生颗粒量可提高10倍以上.在单一合成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掺杂合成实验研究,通过独立控制轴向和切向进给,得到了掺杂均匀的二氧化钛载体钯基催化剂。
卫吉丽任翊华宗毅晨石保禄李水清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与协同脱除被引量:133
2016年
文中首先综述了高效烟气脱硝、脱硫和颗粒物脱除技术的发展。考虑到各个烟气净化单元设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超低排放路线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考虑各个污染物装置的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3种现行的超低排放路线,分别是以低低温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为核心可达到"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已有结果表明在合理配置污染物控制设备的条件下超低排放切实可行。
史文峥杨萌萌张绪辉李水清姚强
关键词: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湿式电除尘器电袋除尘器
铜改性水滑石衍生氧化物及其吸附-还原NO的性能
2016年
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了贵金属负载均匀、Cu物种高度分散的系列改性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净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u的引入不会破坏水滑石晶体的微观层状结构,且500,℃的焙烧温度能够保证Cu物种均匀分散在衍生复合氧化物体相中;Cu取代Mg能够降低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位的碱性,而随Cu取代比例的增加,催化剂表面亚硝酸盐吸附物种比例减少,硝酸盐吸附物种比例增加;随Cu取代比例的增加,NO脱附峰值温度和NO吸附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在H2为还原剂的模拟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反应中,Cu取代比例为20%,的催化剂样品对NO的净化效率高达90%,.
张淼韩伟吕刚宋崇林李博陈科
关键词:水滑石
Cu/ZSM-5催化剂制备及SCR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Cu含量的Cu/ZSM-5改性分子筛型催化剂,并对其理化特性及SCR反应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中Cu元素富集于分子筛的浅层及表面,并主要以二价铜的形式存在;随Cu含量增加,低温弱酸吸附峰和中温中强酸吸附峰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低温SCR催化性能;铜含量超过13%后,Cu含量的增加对催化剂的低温SCR催化活性影响不大,但将导致高温SCR催化性能急剧恶化;b4催化剂兼具良好的高、低温SCR催化性能,值得深入研究。
吕刚范啸天宋崇林李博宋金瓯
关键词:固态离子交换选择性催化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