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4020)

作品数:25 被引量:890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宗晋张进朱涛王琪张培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地壳
  • 4篇地幔
  • 4篇山带
  • 3篇地震
  • 3篇造山带
  • 3篇全球定位系统
  • 2篇地壳运动
  • 2篇地球
  • 2篇地幔对流
  • 2篇断层
  • 2篇粘度
  • 2篇盆地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THERMA...
  • 2篇CONVEC...
  • 2篇GPS
  • 2篇GPS速度场
  • 2篇ITRF97
  • 2篇波速

机构

  • 15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国立中央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16篇马宗晋
  • 9篇张进
  • 5篇朱涛
  • 4篇王琪
  • 3篇张培震
  • 3篇任文军
  • 3篇冯锐
  • 2篇任金卫
  • 2篇黄立人
  • 1篇彭艳菊
  • 1篇张希
  • 1篇杜品仁
  • 1篇高祥林
  • 1篇马青
  • 1篇黄忠贤
  • 1篇朱建新
  • 1篇王双绪
  • 1篇江在森
  • 1篇苏伟
  • 1篇郑月军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3篇地震学报
  • 3篇Earthq...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7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幔动力学研究进展——地幔对流被引量:14
2003年
分类而且系统地回顾了地幔对流研究的进展情况 .发现虽然静态地幔对流模型 (没有考虑地球自转或差异旋转效应 )在拟合某些地表观测如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异常以及地下应力场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但是却对于某些全球尺度的地质特征如 0°、180°半球的非对称性显得难以适应 。
朱涛
关键词:地幔对流动态模型静态模型
球层中高阶自由热对流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研究了下边界为应力自由边界, 上边界为刚性边界, 纯粹从底部加热的充满了无穷大普朗特数的Boussinesq流体的同心球层中的非线性自由热对流. 借鉴将极型场和扰动温度场展成勒让德多项式(以下称零级数模型, 即此时m=0)的方法, 将它们展成6阶6级(即l=6;m=0, 1, 2, …, l)的勒让德函数(以下称高级数模型), 并用 Galerkin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获得了高级数模型的结果. 与零级数模型仅能获得表征物质垂直运移特征和扰动温度结构的二维南北向(r θ)剖面相比, 高级数模型还得到了东西向(r φ)和深度剖面(θ φ), 而且对流运动的许多细特征得以体现, 有利于深化认识球层中自由热对流的特征及其导致的温度结构. 瑞利数的大小对自由热对流的格局和速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控制着对流层中高温热柱区和低温冷柱区的相对大小. 本文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主要反映了下地幔物质运动, 其对流格局和速率在不同的位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可能蕴涵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朱涛冯锐
关键词:GALERKIN方法
一个从两端向中间生长的背斜:台湾西部麓山带八卦山背斜
2005年
八卦山背斜位于台湾西部的逆冲褶皱带,总体生长是从北向南发展的。由于该地区滑脱面锦水页岩的倾角在走向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南北两端小,中部倾角大;因此随之卷入褶皱的地层在走向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该背斜形成两端向西突出以及中部窄而两端宽的平面形态。由于在该背斜两端均受到边界构造的控制(可能是侧断坡),因此背斜的生长受到限制,早期主要从北向南,晚期主要从南向北,这样的发育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背斜的平面特征、轴面分布特征以及不同部分的形成机制,八卦山背斜内部的发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方式。
张进马宗晋王乾盈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被引量:201
2003年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江在森马宗晋张希王琪王双绪
关键词:GPS水平应变场地震
三维地震波速结构约束下的变黏度地幔对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建立了三维黏度扰动下的变黏度地幔对流模型,并提供了在引入地幔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下相应的求解方法.依此反演了瑞利数Ra=106时,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极、环型场对流图像,这有助于深化对地幔物质流动和大地构造运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结果表明,不但地幔浅部的极型场对流图像显示出了与大地构造运动的相关性并揭示了其深部动力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地幔浅部的环型场对流图像首次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板块构造的水平与旋转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环型场速度剖面中在赤道附近存在一条大致南东东—北西西向的强对流条带,可能与环赤道附近大型剪切带的形成相关,进而表明可能是该带强震发生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在南北半球存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对流环表明它们整体上可能存在差异旋转.
朱涛马宗晋冯锐
中、新生代全球尺度地质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
2003年
中、新生代是地球岩石圈经历重大构造演化 ,最终形成现今地球面貌的时代。研究对中、新生代全球级环境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地质作用过程 ,对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环境演变的规律和原因 ,最终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中生代开始不久 ,位于赤道附近的联合古陆便解体分裂 ,全球大陆和大洋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分布格局。与此相伴 ,地球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生代造山运动造就的山脉和其后由构造隆升形成的高原 ,也是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中、新生代的多次大规模火山活动 ,造成气候、环境的快速变化 ,甚至导致大规模生物灭绝。在中白垩世期间 ,发生了一系列全球规模的构造运动现象 ,它们与地球深部的超地幔柱有关。文中也通过天体撞击作用探讨了地外因素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影响。
杜品仁马宗晋高祥林
关键词:联合古陆造山作用火山活动撞击坑
球层中的非线性自由热对流——变粘度模型被引量:6
2005年
粘度为常数或仅随深度变化是地幔对流模型中常用的假设. 本文在常粘度背景下, 通过假定小扰动粘度在纬向上的变化形式, 将粘度的横向变化引入地幔对流模型中, 并给出了变粘度地幔对流模型的数值解法. 对外边界为刚性、内边界为应力自由(简记为R F边界)和内外边界均为刚性(简记为R R边界)边界的两种模型进行了计算, 对比了不同模型、深度和瑞利数时的环型场的变化特征. 注意到环型场能量主要集中在球层的中、上部区域, 其速度仅占总速度的几个百分点, 这个比例几乎不随瑞利数的变化而改变, 但其对流图样受瑞利数的影响较大. 环型场的对流形态和速度的分布特征表现出了明显的纬向差异, 这一结果清晰地反映出地幔粘度的横向变化对对流形态的影响. 目前的工作还只是初步的, 但为我们探讨全球大地构造上的某些现象, 例如南北半球的不对称性和差速旋转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思路.
朱涛冯锐
关键词:变粘度
地球的差异旋转被引量:4
2003年
对于具有流体对流层的旋转星球 ,由于星球自转对对流的影响 ,必然会在星球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以及星球的不同圈层间产生差异旋转 (differentialrotation) .所谓差异旋转是指旋转角速度随着深度 (星球不同圈层的旋转角速度不同 )以及纬度 (同一圈层内部不同部分间的角速度不同 )具有差异的现象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的旋转系统 ,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外核以及内核组成 .大气圈和水圈具有明显的流体性质 ,并且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地幔、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软流层以及外核均具有流体性质 ,而且在大气压力、热、重力和电磁力等的作用下发生了对流 .这些对流运动一旦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就必然会致使地球各圈层间以及对流层内部不同部分间产生差异旋转 .几个重要现象 :基本地磁场的长期西漂、岩石圈的长期西漂、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周日长度波动 )和固体内核各向异性对称轴的移动表明在固体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圈、地幔、外核和内核间存在差异旋转 .来自地震学上的数据证明了固体内核与地幔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旋转 ,速率可达 1.1°~ 3.0°/a.这跟其它数据如自由振荡数据以及地磁场长期西漂数据获得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固体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差异旋转的主要宏观机制为电磁力矩、引?
朱涛
关键词:地球
地球非对称变形的最新观测证据被引量:14
2002年
根据 2 0 0 1年 3月IERS公布的全球近 6 0 0个GPS站、SLR站及VLBI站的站坐标、速度及它们的误差估计 ,研究了地球的现今非对称变形 .结果表明 ,以赤道为界 ,北半球目前仍处于挤压变形中 ,而南半球则处于扩张变形中 .若以 90°E和 90°W经线为界 ,则以 180°经线为中心线的太平洋半球处于挤压变形中 ,而以 0°经线为中心线的大西洋半球 ,则处于拉张变形中 .这种变形再次证明地球处于双重非对称变形之中 ,而且 ,如果以 6 36 6 74 0 .0m作为理想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根据空间大地测量结果算得的体积变化率达到 0 .6 6 5× 10 1 2
黄立人马宗晋朱建新
关键词:地球GPSSLRVLBI地壳变形全球定位系统
褶皱逆冲带临界角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回顾了逆冲楔临界角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影响逆冲楔临界角变化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独立地影响逆冲楔的运动和变形,而往往是几种机制联合起作用,在不同的逆冲带中起作用的因素也不同。该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解释现今仍处在活动中的增生楔和前陆地区的变形。但由于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很少将该模型应用于古老逆冲构造带的前陆地区和逆冲构造带后陆方向上的变形解释上。中国是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发育的国家,因此应该选择几个典型地区进行详细的解剖和论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这些地区的变形特征、规律、甚至地震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临界角模型的适用性。
张进马宗晋
关键词:造山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