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635)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7
相关作者:程须珍王素华孙蕾王丽侠刘长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绿豆
  • 6篇豆象
  • 3篇基因
  • 2篇栽培
  • 2篇粒重
  • 2篇绿豆象
  • 2篇百粒重
  • 2篇QTL定位
  • 2篇BRUCHI...
  • 1篇单株
  • 1篇单株荚数
  • 1篇豆种
  • 1篇休眠
  • 1篇休眠性
  • 1篇遗传变异分析
  • 1篇上位性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种子
  • 1篇重组近交系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联邦科学与工...

作者

  • 8篇程须珍
  • 7篇王素华
  • 6篇王丽侠
  • 6篇孙蕾
  • 5篇梅丽
  • 5篇徐宁
  • 5篇刘长友
  • 2篇刘春吉
  • 1篇王述民

传媒

  • 4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豆抗豆象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7年
绿豆象是豇豆属食用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储害虫,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豆象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就绿豆抗豆象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及抗豆象特性的遗传机理与分离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抗豆象的生化基础研究和分子标记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抗豆象育种的重要性及尚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不同抗源的基因等位性鉴定、高效地利用抗源、培育多价抗豆象绿豆品种的重要性。
孙蕾程须珍王丽侠
关键词:绿豆象分子标记
Tagging and Utilization Bruchid Resistance Gene Using PCR Markers in Mungbean被引量:3
2005年
Sixteen mungbean lines were analyzed using 56 random primers. Different DNA bands were detected between Bruchid resistant lines and susceptible line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results, the 16 lin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brucid resistant wild types, resistant cultivated lines, resistant progenies and a mixed group. BSA method was used to identify DNA markers that related with bruchid resistant gene by using resistant line and susceptible line and their F2 progeny. One codominant marker was identified, which generated a fragment of 1.79 kb in resistant lines and 1.03 kb in susceptible lines. Finally, this codominant marker was considered to be tightly linked with bruchid resistant gene and could be useful in resistant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CHENG Xu-zhenWANG Su-huaWU Shao-yuZHOU Ji-hongWANG Shu-minCharles Y Yang
关键词:PCR分析
中国绿豆种质资源初选核心种质构建被引量:26
2008年
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5072份国内绿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4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省)和性状群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和多样性指数法确定取样数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了13个不同的绿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了品种间平均相似性系数、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按照性状群分组优于按省分组;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多样性指数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和比例法。最终确定按性状群分组,利用多样性指数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绿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用此方案,构建了包含719份绿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14.2%,性状符合度达100%。
刘长友王素华王丽侠孙蕾梅丽徐宁程须珍
关键词:绿豆种质资源核心种质
Heredity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Bruchid Resistance of a MungbeanCultivar V2709
2008年
Bruchid is a serious insect pest of mungbean [Vigna radiata (L.) Wilczek] and can inflict serious loss. A resistant variety from India, V2709, was crossed with a susceptible variety, Zhonglü 1, from 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 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VRDC). Segregation of the F2, BC1F1, and F3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bruchid resistance of V2709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locus. To find molecular marker linked with the resistant locus, 63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and 113 sets of SSR/STS primers were used in a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Two of the markers, OPC-06 and STSbr2, were found to be linked with the locus (named as Br2).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hese two markers and Br2 were 11.0 and 5.8 cM, respectively.
SUN Lei CHENG Xu-zhen WANG Su-hua WANG Li-xia LIU Chang-you MEI Li XU Ning
关键词:绿豆抗性
重组近交系群体定位绿豆抗绿豆象基因被引量:12
2007年
绿豆象是对绿豆危害最严重的仓储害虫,检测和利用抗绿豆象基因是控制该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Berken和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ACC41亚种内杂交得到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及据此构建的1个包含79个R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通过对3个种植环境条件下收获的RIL群体进行2年的室内人工接虫鉴定,评价其抗绿豆象表现。QTL作图结果表明,在2年3点试验中在第9连锁群mgM213~VrCS161标记之间均检测到1个QTL,贡献率在74.05%~79.27%,是抗绿豆象主效基因。该QTL的加性效应值为负,表明来自父本ACC41的这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绿豆对绿豆象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对开展绿豆抗绿豆象育种以及抗绿豆象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有重要意义。
梅丽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孙蕾徐宁刘春吉程须珍
关键词:绿豆绿豆象RIL群体QTL定位
绿豆抗豆象育种后代F2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15
2004年
选用抗豆象品种 (系 )VC6 0 89A 6、VC1973A×V2 70 9 2、V2 80 2 ,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中绿 1号 (VC1973A)和中绿 2号 (VC2 917A系选 )作亲本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 ,配置杂交组合。对 2 0个杂交组合后代F2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抗虫性分析 ,发现株高和抗虫性有超亲遗传现象 ,杂交优势明显 ;单株荚数普遍低于亲本 ,而单荚粒数略高于亲本 ,百粒重与亲本之间差异不明显。抗虫基因有抗性累加效应 ,3份抗虫材料的抗虫基因可能不在同一位点上。单株荚数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 ,且遗传变异程度大与抗虫性相关性不紧密 ,在后代选择时 ,应以单株荚数为主攻目标 ,其次是株高、荚粒数、百粒重和抗虫性。初步认为从P1×P4、P1×P5、P2 ×P4、P4×P2 、P2 ×P5、P5×P2 和P5×P3 组合后代中选择效果明显。
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关键词:单株荚数豆象后代百粒重F2群体
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的QTLs和互作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8.17%~12.14%和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4.58%~10.36%。增加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的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和百粒重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的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的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梅丽程须珍刘春吉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孙蕾徐宁
关键词:绿豆休眠性QTL定位
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特性遗传及基因初步定位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是豇豆属亚洲亚属(Ceratotropis)中的一个栽培豆种,豆象是危害绿豆的重要害虫,利用分子标记对抗豆象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该材料在绿豆育种中的利用和抗豆象基因的分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原产于印度的抗豆象栽培绿豆V2709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感豆象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2、BC1F1和F3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法,以上述F2代为定位群体,利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筛选63个RAPD引物和113对SSR/STS引物。【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豆象特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引物筛选结果表明2个引物能在抗、感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Mapmaker EXP3.0b软件作图,将该抗豆象基因初步定位在一个RAPD标记和一个STS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1.0cM和5.8 cM,并暂定名为Br2。【结论】本研究定位的基因标记可作为绿豆抗豆象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一种工具。
孙蕾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梅丽徐宁
关键词:STSRAPD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16
2005年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以绿豆抗豆象和感豆象品种及抗豆象品种×感豆象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对抗(感)豆象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抗(感)豆象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抗豆象个体中扩增出约1.79kb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1.79kb/1.03kb);在感豆象个体中仅扩增出约1.03kb的特异片段。初步认为此标记与TC1966的抗豆象基因位点紧密联锁,可用于绿豆抗豆象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王述民杨又迪
关键词:PCR标记基因位点豆象绿豆
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特性遗传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原产于印度的抗豆象栽培绿豆品种V2709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感豆象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杂交,以杂交种F1、F2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室内人工接虫鉴定及多元相关分析等,研究V2709中所包含的抗豆象特性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V2709的抗豆象特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其抗虫性与植株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性状无明显相关性。
孙蕾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刘长友梅丽徐宁
关键词:绿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