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90159)

作品数:18 被引量:271H指数:9
相关作者:李雪松孙博文李婷婷夏怡冰郑开元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国家开发银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生态
  • 3篇武汉城市圈
  • 3篇南水北调
  • 3篇南水北调中线
  • 3篇南水北调中线...
  • 3篇层次分析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圈
  • 2篇社会建设
  • 2篇生态补偿
  • 2篇实证
  • 2篇水安全
  • 2篇水环境
  • 2篇两型社会
  • 2篇两型社会建设
  • 2篇绩效
  • 2篇层次分析法
  • 2篇长江
  • 1篇演进
  • 1篇饮水安全

机构

  • 18篇武汉大学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 1篇南水北调中线...

作者

  • 16篇李雪松
  • 7篇孙博文
  • 3篇李婷婷
  • 3篇夏怡冰
  • 1篇叶小俊
  • 1篇郑开元
  • 1篇李林鑫
  • 1篇伍晓亮
  • 1篇高鑫
  • 1篇张立

传媒

  • 5篇生态经济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水利经济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改革
  • 1篇保险研究
  • 1篇区域经济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2014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调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调水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不可忽视。运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构建水源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并重新定义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方法,然后就对水源区2005年--2010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发展指数及水源区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最终结合相关结论提出提高协调发展度的相关对策。
李雪松张杰平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熵值法协调度协调发展度
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与发展产业集群——以武汉市环保产业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的领域。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既有国家政策支持、宏观环境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科教资源丰富和区位优势明显等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存在市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科教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资源整合不够与制度创新不足等发展障碍。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实施资源整合,创新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汉市环保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把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李雪松叶小俊
关键词:环保产业资源整合产业集群
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被引量:2
2014年
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李雪松孙博文夏怡冰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STIRPAT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17
2013年
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全面分析城市水环境治理效益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构建包括3项二级指标和27项3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线型加权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性理论,对武汉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论如下:(1)生态效益水平的提高是城市水环境治理最直接的影响;(2)城市水环境治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重接近总效益水平的50%,凸显了水环境治理效益的正外部性以及政府建立合理的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3)从经济效益来看,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对于房地产及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4)水环境治理社会效益不明显,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水环境治理认同感及自身环保意识的欠缺。据此,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雪松孙博文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AHP外部性
水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2年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水安全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水安全评价是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前提基础。构建了包括水循环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社会安全和水经济安全5个子系统及39个指标在内的3层次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利用2000-2012年我国宏观层面的相关数据,借助水安全指数计算公式,评价了我国在2000-2012年间的水安全发展状态,对我国维护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雪松李婷婷
关键词:水安全层次分析法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水环境治理与日益膨胀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使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并且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从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薄弱、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导致农村水环境治理不足的最重要原因,并依此来构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机制。
郑开元李雪松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公共物品
基于层次分析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被引量:7
2012年
"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性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2006~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也存在资源节约建设力度不大、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和城市圈内部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社会发展进度、发挥武汉市向外辐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对策加以完善。
李雪松夏怡冰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国外江河流域协调机制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被引量:16
2015年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面临着市场分割、产业趋同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急需构建跨区域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东中西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对密西西比河流域、莱茵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流域开发与跨流域管理机制进行概括可以发现,国外江河流域跨区域协调机制的亮点在于构建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鼓励公民参与治理、信息数据共享、采用高科技手段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于定位于打造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的长江经济带而言,这些都是理应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孙博文李雪松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
中国水资源制度创新目标模式被引量:4
2012年
从中国的国情、水情出发,对现行水资源制度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的水资源危机是水生态系统危机,水资源制度缺陷是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水资源的准商品属性是构建水资源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以社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水资源制度创新目标模式。
李雪松夏怡冰张立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危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生态补偿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现有的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机制,为了探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中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实现方式,基于对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分析,提出了四种水源地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1)水权交易模式:提出水权的市场交易机制与拍卖机制构想;(2)发展权流转模式:受水区对水源区进行产业补偿,帮助水源区建立"飞地";(3)生态经济模式:依托水源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产品市场效益;(4)公共物品市场购买模式:政府利用补偿资金购买私人部门提供的水源地生态建设服务或项目。最后就如何以政府为主导,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引入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李雪松李婷婷
关键词: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