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031048)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胡振华王电龙呼起跃冯慧敏李长生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油松
  • 3篇樟子松
  • 3篇蒸腾
  • 3篇蒸腾强度
  • 3篇入渗
  • 3篇沙地
  • 3篇沙地樟子松
  • 3篇坡面
  • 3篇矸石
  • 3篇煤矸石
  • 2篇油松生长
  • 2篇蒸腾特性
  • 2篇入渗规律
  • 1篇需水
  • 1篇入渗速率
  • 1篇沙量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需水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用水

机构

  • 10篇山西农业大学
  • 5篇山西省水利厅
  • 2篇山西省水利建...
  • 1篇中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10篇胡振华
  • 8篇王电龙
  • 5篇呼起跃
  • 3篇冯慧敏
  • 1篇沈兴全
  • 1篇王君
  • 1篇李长生
  • 1篇李全
  • 1篇李显源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山西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矸石垂直入渗规律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掺土比例及覆土厚度两种方式下的煤矸石渗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掺土比例的增大,煤矸石的渗透速率迅速减小,掺土比例为1∶0.5煤矸石的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分别是掺土比例为1∶1.0煤矸石的1.05倍、1.23倍和1.42倍,分别是掺土比例为1∶2.0煤矸石的3.98倍、1.45倍和3.18倍;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大,煤矸石的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迅速减小,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迅速增加,减小或增加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
冯慧敏胡振华王电龙李显源李全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
2007年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是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当前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和热点之一。本文回顾归纳总结了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内涵,估算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认为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第一生态环境需水不同尺度相互转化。第二生态环境需水的形成机理。第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第四生态环境需水量阈值研究。
王电龙胡振华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系统水资源
风化煤矸石入渗规律模拟被引量:16
2008年
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4种密度(1.20、1.30、1.45和1.55 g/cm3)及3种煤土体积比(1∶0.5、1∶1.0、1∶2.0)条件下风化煤矸石的渗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煤矸石的渗透速率迅速减小,密度为1.20 g/cm3煤矸石的初始渗透速率、稳渗速率和平均渗透速率分别是密度为1.30 g/cm3煤矸石的2.211、.92和2.30倍,分别是密度为1.55 g/cm3煤矸石的60.00、102.54和129.13倍,且减小关系呈幂函数关系;随着煤土体积比的增大,煤矸石的渗透速率迅速减小,煤土体积比为1∶0.5煤矸石的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分别是煤土体积比为1∶1.0煤矸石的1.05、1.23和1.42倍,分别是煤土体积比为1∶2.0煤矸石的3.98、1.45和3.18倍;在密度为1.20和1.30 g/cm3及煤土体积比为1∶0.51、∶1.0的情况下,用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表达煤矸石的入渗过程较为理想,而在密度为1.45和1.55 g/cm3及煤土体积比为1∶2.0的情况下,用通用经验公式与实测数据的拟合度表达最好。
胡振华王电龙呼起跃李鑫
关键词:煤矸石
风化煤矸石坡面水土流失规律模拟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室内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风化煤矸石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在设计径流量为2.0和2.5L/min时,坡面产流曲线呈现为"单峰"或"多峰"曲线,没有明显规律性,当设计径流量增大到3.0和3.5 L/min时,坡面产流曲线多为"单峰"曲线,且峰值出现时间较早,具有相似的规律性;2)坡面平均产流量随设计径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增长趋势符合幂函数关系,且设计径流量对坡面平均产流量的影响大于坡度;3)坡面平均产沙率随设计径流量和坡度的增大增长趋势明显,增长趋势符合幂函数关系,且设计径流量对坡面平均产沙率的影响大于坡度。研究结果可为工矿区水土保持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慧敏王电龙胡振华
快速成形技术在人工骨骼制造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可以迅速地将显示于计算机屏幕上的设计转化为可以进一步评估的实物.基于快速成形技术的制造方法融合了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高级制造形式.可以制造任意形状和结构生物器官,并使之具有生物活性.在人工骨骼制造中,多种快速成形工艺得到了应用与实践.
沈兴全
关键词:人工器官
粉煤灰不同掺土比例下入渗模拟试验被引量:7
2010年
在山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设计研究所,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3种密度(0.9、1.0、1.1 g/cm3)及3种掺土比例(1.0∶0.5、1.0∶1.0、1.0∶2.0)下粉煤灰的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大,粉煤灰的入渗速率迅速减小,且呈幂函数关系;2)粉煤灰掺入一定比例土可以增加其干密度或表层的致密性,并可有效减小其入渗强度,改善纯粉煤灰不易压实的特性;3)2种介质掺混时,入渗能力取决于中值粒径的大小,中值粒径大,入渗能力则强;4)在纯粉煤灰情况下,其入渗过程用通用经验公式表达较为理想,在掺土情况下,用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氏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拟合度均较好,但在小密度情况下,实测数据与模型的拟合曲线在入渗渐变阶段有较小的偏离。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降低储灰场扬尘污染、减小灰场降水入渗和预测灰场产流等提供理论基础。
胡振华王君李长生
关键词:粉煤灰入渗速率
煤矸石松散堆置体坡面侵蚀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室内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煤矸石堆置体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20,°25,°30,°35°4个坡度、放水流量为2 L/min,2.5 L/min,3 L/min,3.5 L/min的情况下,煤矸石堆置体的侵蚀产沙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较小坡度和流量下,侵蚀的脉动性、随机性、间歇性明显,径流体积含沙量变化幅度很大;在较大坡度和流量下,侵蚀呈现明显的突发性,泥沙移动具有类似泥石流移动的特征,在冲刷初期含沙量便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含沙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2)集中径流对煤矸石堆置体具有很强的冲刷作用,会造成严重的侵蚀,总侵蚀量的大小与设计流量呈线性关系,与坡面坡度呈幂函数关系。
胡振华王电龙呼起跃
关键词:侵蚀量含沙量
山西省雁北地区沙地樟子松和油松生长及蒸腾特性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樟子松和油松是山西省雁北地区防风固沙的主要造林树种,由于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两树种的生长状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对两树种的生长情况、树木蒸腾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樟子松自引种到山西省雁北地区以来长势良好,胸径、树高等各项生长指标都远远超过乡土树种油松,而且蒸腾强度弱,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是雁北地区造林的理想树种之一;油松是雁北地区的乡土树种,蒸腾强度弱,抗旱性强,也可作为雁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但是由于两树种生长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在防风固沙方面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有很大区别,因而,研究两树种的适生性和生长差异对雁北地区优选造林树种、适地适树,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振华王电龙呼起跃
关键词:樟子松油松蒸腾强度
雁北沙地樟子松、油松和小叶杨生长规律及蒸腾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樟子松、油松及小叶杨为山西省雁北地区防风固沙的主要造林树种。针对三种树种在幼林、中幼林阶段的生长情况、树木蒸腾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樟子松自引种到我省雁北地区以来,中幼林阶段的胸径、树高等各项生长指标都远远超过了乡土树种油松及小叶杨,而且蒸腾强度较弱,7月单株月白昼耗水量为4 370.66 kg,是雁北地区造林的理想树种之一;油松7月单株月白昼耗水量为2 868.08 kg,是三个树种中蒸腾强度最弱的;小叶杨7月单株月白昼耗水量为6 259.76 kg,蒸腾强度最大。从研究结果看,樟子松和油松均为低耗水、生长状况较为理想的树种,而小叶杨需水量大,后期生长极差,应为次选树种。
胡振华王电龙呼起跃
关键词:蒸腾强度抗旱性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采取整地坡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没有采取整地措施的自然草坡;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坡度小的阴坡土壤含水率要远大于坡度大的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就整地、坡度、坡向三者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程度来看,坡向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和整地方式。
胡振华冯慧敏王电龙张勇
关键词:土壤水分坡面坡向黄土残塬沟壑区河沟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