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1005)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清媚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16世纪车里宣慰使的婚礼——对西南边疆联姻与土司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 2012年
- 我们通过16世纪车里宣慰使刀应猛迎娶缅甸孃呵钪公主这一事件,来考察在中缅双重封建影响下,当地土司制度"天朝为父,缅朝为母"的特点。通过对婚礼的仪式过程、礼物、交换和朝贡的细节,结合缅甸-云南这一区域的宗教史背景,我们试图对车里土司制度和心态的双重性作出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一双重性形塑了西双版纳的王权,也形塑了当地的社会。与过去的土司制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不再从单纯纵向的朝贡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联姻,而是试图从中缅双方与西双版纳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展示其中在历史场景下多重的对话。
- 杨清媚
- 关键词:土司制度联姻
- 从“双重宗教”看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双重性——一项基于神话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被引量:6
- 2012年
- 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历史上西双版纳受到来自中国和印度两重文明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土司制度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组织为制度渠道,形塑了当地社会。为了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中生存,西双版纳社会发展出自身的特点: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在宗教上倾向于缅甸;而作为本土王权代表的土司,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出于这种整合的压力,在面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的时候,土司和贵族也有自己所要依靠的宗教宇宙观——后者通过勐神祭祀的仪式确保了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土地和丰产不是由佛教掌握,而是形成了与之对立的另一套宗教观念,在这一套宗教观念里,表达了对社会整体丰产的追求,它和佛教对个人救赎的追求相配合,构成了西双版纳社会的自我。
- 杨清媚
- 关键词:双重性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社会
- 重建中的社会与宗教体系——一个西双版纳的历史人类学个案
- 2013年
- 本文通过对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宗教史和社会史的简要考察,分析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体系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特点以及时代变迁中的运动轨迹。土司制度下的西双版纳呈现一种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互相嵌合的体系,在政治上土司高于佛爷,在宗教上佛爷高于土司;然而通过亲属制度,封建的政治系统和宗教的佛寺体系连接在一起。这个结构相继受到改土归流、民主改革的影响。清代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在边疆地区的推进来实现。民国以来,现代教育继续对此知识格局造成冲击。在这个过程中,西双版纳的佛寺体系依托佛教自身的改革以及在乡村基层的社会基础,而不断在本土社会得以重振。
- 杨清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