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7000906)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5
相关作者:吴靖芳张静张耕张江兰任君旭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胃溃疡
  • 14篇溃疡
  • 13篇三叶因子
  • 11篇实验性胃溃疡
  • 6篇三叶因子2
  • 6篇转录
  • 6篇组织化学
  • 6篇黏膜
  • 6篇胃黏膜
  • 6篇免疫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反转录
  • 5篇自愈期间
  • 5篇聚合酶
  • 5篇聚合酶链式反...
  • 5篇合酶
  • 5篇反转录-聚合...
  • 4篇三叶因子3
  • 4篇颌下

机构

  • 18篇河北北方学院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吴靖芳
  • 13篇张静
  • 7篇任君旭
  • 7篇张江兰
  • 7篇张耕
  • 6篇王志勇
  • 6篇王浩宇
  • 6篇郑慧娥
  • 5篇吕洋
  • 4篇张文静
  • 3篇张慧芹
  • 3篇顾彩霞
  • 2篇杨明月
  • 2篇侯勇
  • 2篇邵素霞
  • 2篇薛刚
  • 1篇安峰
  • 1篇齐志丽
  • 1篇任晓东
  • 1篇刘贤

传媒

  • 6篇解剖学报
  • 5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促凋亡蛋白Bax与抗凋亡蛋白Bcl-2在胃黏膜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组、溃疡组、盐水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和Bcl-2表达变化,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软件进行积分光密度值(IOD)分析。结果:Bax阳性细胞在胃溃疡组1d即增多,表达强度强,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相应盐水组(P〈O.01);之后随术后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表达强度渐弱,至术后23d,溃疡组BaxIO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Bcl-2阳性细胞随术后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至胃溃疡损伤后的第6天Bcl-2阳性细胞数量最多,表达强度最强,胃溃疡损伤后10d及14d Bcl-2 IOD略低于溃疡后6d,但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至胃溃疡损伤后23d,Bcl-2 IOD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Bax与Bcl-2共同参与了胃黏膜的损伤修复。在胃溃疡损伤早期以促凋亡因素为主,抗凋亡因素对溃疡胃黏膜的保护及修复作用主要是在损伤后的6~14d。
张静陈丽薇吕洋吴靖芳
关键词:胃溃疡BCL-2BAX
三叶因子2在大鼠下颌下腺的表达及性差
2010年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2(TFF2)在大鼠下颌下腺的定位及其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对大鼠下颌下腺进行TFF2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RT-PCR检测TFF2mRNA表达。结果:TFF2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闰管、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胞质,特别是近管腔面更多,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管腔内亦有阳性物质分布;颗粒区管的少颗粒暗细胞或无颗粒细胞强阳性;多颗粒细胞弱阳性或阴性。雄性大鼠的下颌下腺表达TFF2mRNA明显多于雌性。结论:TFF2主要分布在下颌下腺导管的上皮细胞,以雄性丰富,且主要以腔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张耕张静杨明月顾彩霞吴靖芳
关键词:三叶因子2免疫组织化学下颌下腺
TFF3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结果:(1)胃溃疡损伤后大鼠胃黏膜TFF3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2)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要显著高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其中,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从大鼠胃溃疡损伤后的第2天开始到损伤后的第6天呈递增趋势,且显著高于对应时期的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而损伤后的第1天以及第10天以后,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期间TFF3表达增高,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表达更强,TFF3对溃疡损伤起着保护及修复作用。
吕洋吴靖芳刘博王志勇王浩宇郑慧娥张耕张江兰
关键词:胃溃疡免疫组织化学
三叶因子2在大鼠下颌下腺内的表达及其与实验性胃溃疡愈合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三叶因子2(TFF2)在大鼠下颌下腺的表达及其与胃溃疡愈合的关系。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溃疡组和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溃疡组和正常组大鼠下颌下腺中TFF2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TFF2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纹状管、闰管和小叶间导管、颗粒曲管少颗粒细胞的胞质,管腔内亦有阳性物质表达,近腔面处较多。和正常组相比,溃疡1d时TFF2阳性物质面密度和积分吸光度明显增高,2d时最低,4、6d时逐渐升高(P<0.01),10~23d时均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溃疡1、2、4、6、10、14、23d TFF2/GAPDH吸光度比值除2d溃疡组略有增高外,其他各溃疡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下颌下腺中TFF2参与了胃溃疡愈合过程的调节。
吴靖芳杨明月张静王志勇王浩宇张江兰
关键词:胃溃疡三叶因子2下颌下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地塞米松对小鼠腭突细胞增殖和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正常胎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腭裂胎鼠中间嵴上皮细胞(MEE)和腭突间充质细胞(EPM)的数目和分布情况,初步探讨腭裂形成的机制。方法:选取孕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妊娠GD11.5腹腔内注射50mg/kg地塞米松,干扰胎鼠腭突发育,分别于GD12.5,13.5,14.5,15.5,16.5时取材,共获胚胎284只,取头部标本做冠状切片,切片厚6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记录MEE细胞的数量和EPM细胞的数目和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腭突突部EPM明显多于根部,且实验组EPM发育滞后于对照组;GD13.5,14.5,15.5时实验组EPM细胞数量少于对照组;实验组MEE细胞在GD15.5,16.5时大量存在,而对照组GD14.5时开始融合甚至消失。结论:地塞米松导致的EPM细胞增殖抑制和MEE细胞的转归异常,是腭裂形成的重要原因。
田悦明刘贤刘杨齐志丽吴靖芳王浩宇任君旭郑慧娥安峰
关键词:小鼠胚胎腭裂地塞米松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三叶因子2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的表达变化。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正常组(6只)、溃疡组(42只)和盐水组(42只)大鼠胃黏膜组织TFF2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胃黏膜TFF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溃疡术后1d组TFF2阳性细胞即显著增多,至溃疡术后6dTFF2积分吸光度值达到高峰,阳性细胞以靠近黏膜肌层信号较强,壁细胞阳性表达较多。溃疡术后10d及14dTFF2积分吸光度值低于溃疡术后6d组,但仍维持于较高水平;溃疡术后23dTFF2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T-PCR结果显示,TFF2mRNA变化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基本一致,以溃疡术后4d和6d表达较为强烈。结论 TFF2在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和促进其快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张静吕洋吴靖芳郑慧娥王志勇任君旭张耕
关键词:胃溃疡三叶因子2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三叶因子2、表皮生长因子在大鼠胃溃疡愈合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溃疡组和正常组大鼠胃组织TFF2、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胃黏膜TFF2阳性细胞自溃疡术后1 d即显著增多(P<0.01),至溃疡术后6 d TFF2积分光密度值达到高峰,阳性细胞以靠近黏膜肌层信号较强,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可见阳性表达;之后积分光密度值渐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GF阳性细胞在溃疡术后1 d略有增多(P<0.05),至溃疡术后4~10 d EGF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表达明显增强;10 d积分光密度值达到高峰,可见表达于壁细胞、内分泌细胞、颈黏液细胞等,除胞质表达外,也可见胞膜表达;之后积分光密度值虽略有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T-PCR结果显示TFF2 mRNA以溃疡术后4~10 d表达最为强烈;EGF mRNA 4~23 d表达均较强。结论大鼠胃溃疡自愈时期胃黏膜能特异性表达内源性TFF2和EGF,二者共同参与了胃溃疡愈合过程。
张静房涛马义腾吴靖芳张江兰张文静
关键词:胃溃疡三叶因子2表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PCR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垂体三叶因子3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垂体和血清三叶因子3(TFF3)的改变,探讨垂体TFF3在实验性胃溃疡愈合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溃疡组(42只)、盐水组(21只)和正常组(6只)大鼠垂体TFF3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FF3mRNA的转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TFF3含量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显示TFF3mRNA的定位。结果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TFF3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存在于腺垂体部分细胞和神经垂体,而TFF3 mRNA仅存在于腺垂体。与对照组相比,溃疡第1~6天,腺垂体内阳性信号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大,6d达高峰,10d略有下降,14d复增高,23d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神经垂体TFF3平均吸光度值在2~23d高水平波动,14d达高峰(P<0.01或P<0.05)。RT-PCR显示,各组垂体均检测到TFF3 mRNA转录,溃疡组TFF3/GAPDH吸光度比值在溃疡2~23d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血清TFF3含量在溃疡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垂体TFF3在溃疡期间高表达,可能通过释放入血发挥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张小俊吕洋张文静张静邵素霞吴靖芳
关键词:三叶因子3垂体实验性胃溃疡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三叶因子3在大鼠腺垂体嗜色细胞中的定位
2014年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在腺垂体远侧部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中的表达,明确TFF3在远侧部的分布。方法采用相邻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TFF3/生长激素(GH)、TFF3/催乳素(PRL)、TFF3/促甲状腺激素(TSH)、TFF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TFF3/卵泡刺激素(FSH)、TFF3/黄体生成素(LH)的表达。结果 TFF3和各嗜色细胞的免疫反应产物为棕黄色,主要位于细胞质,ACTH免疫阳性信号在胞膜也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腺垂体的远侧部。邻片显示TFF3存在于部分GH、PRL、TSH、ACTH、FSH、LH细胞,分别占19.4%、22.4%、9.2%、6.5%、35.7%、8.3%,以FSH最多,PRL、GH次之。结论垂体远侧部TFF3可分别表达于GH、PRL、TSH、ACTH、FSH、LH细胞。
张文静孙琳王静张静吴靖芳
关键词:三叶因子3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TREFOIL
胃黏膜CXCR4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溃疡局部 CXC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在胃溃疡愈合中的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RT-PCR技术分别检测溃疡组(40只)和正常组(8只)大鼠胃溃疡局部及其周围组织CXCR4蛋白表达和 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 CXCR4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壁细胞胞质和溃疡底部的炎细胞。溃疡愈合4~23 d,溃疡局部和溃疡周围组织CXCR4蛋白高表达,10 d平均吸光度值最大(P<0.01)。溃疡组 CXCR4/β-actin吸光度比值在溃疡4~23 d均高于正常组,6 d最高(P<0.01)。结论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溃疡局部和周围组织CXCR4高表达,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促进周围细胞增殖分化参与溃疡愈合过程。
任晓东任君旭薛刚黄静李少英吴靖芳
关键词:实验性胃溃疡CXC趋化因子受体4RT-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