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41118)
-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文丹陈腾飞邵丹何卫东吴晖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兔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0.75、1.50、2.25、3.00 mL/kg竹叶青蛇毒液染毒72 h兔实验,观察竹叶青蛇伤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0.75 mL/kg竹叶青蛇毒液制备兔中毒模型;假伤组注射0.75 mL/kg生理盐水;6h后蛇伤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10、15 mL· kg-1·d-1蛇伤胶囊药液,假伤组和模型组灌胃10 mL·kg-1·d-1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周后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含量.结果 ①随着蛇毒浓度增加,1、3、5 min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②模型组5 min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假伤组明显下降[35.5(24.2,42.5)%比43.0(38.2,58.5)%,39.5(29.0,45.0)%比46.5(39.2,60.2)%,均P< 0.05];与模型组比较,蛇伤胶囊中剂量组5 min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44.0(39.8,45.0)%比35.5(24.2,42.5)%,45.5(43.5,46.2)%比39.5(29.0,45.0)%,均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假伤组比较,模型组PLT明显减少(×109/L:410.3±155.3比724.5±220.7,P<0.01),MPV、PCT明显缩小[MPV(fl):5.11±1.09比6.34±1.16,P<0.01;PCT:21.9(18.6,26.8)%比34.8(24.8,45.4)%,P< 0.05].与模型组比较,蛇伤胶囊低、中、高剂量组PLT、PCT均明显增加[PLT(×109/L):702.4±166.3、648.5±160.2、789.3±86.2比410.3±155.3,PCT:38.8(35.7,42.9)%、36.0(29.8,44.4)%、43.1(40.5,48.8)%比21.9(18.6,26.8)%,均P<0.01];蛇伤胶囊中剂量组MPV明显增大(fl:6.26±1.05比5.11±1.09,P<0.01).各组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伤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AMP(nmol/L:47.57±12.7
- 文丹何卫东王缓缓陈腾飞王华新吴晖吴天生邵丹李明
- 关键词:凝血障碍血小板血小板聚集
- 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中药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凝血障碍的机制。方法将70例竹叶青蛇伤(均符合火毒证诊断标准)患者按SPS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法均为伤口消毒处理,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u,使用常规量抗生素,给予地塞米松10mg、奥美拉唑40mg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季德胜蛇药片10片,每天3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蛇伤胶囊5粒,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TT、PT、APTT、FIB、PLT、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IB、PLT、MPV、PDW升高值(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治疗组TT、PT、APTT下降值(差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蛇伤胶囊具有减少凝血因子消耗、抗纤溶、改善血小板及其止血功能而治疗竹叶青蛇伤凝血障碍的作用。
- 文丹何卫东黄小宾陈腾飞翁淑琴邵丹
- 关键词:凝血障碍
- 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兔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竹叶青蛇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其产生的毒素为血循毒。血循毒致凝血系统受损、凝血机制破坏,引起内外出血是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常见致死原因。蛇伤胶囊是本院蛇伤救治中心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的代表方,前期临床研究表明,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凝血障碍有良好的疗效,
- 文丹何卫东王缓缓陈腾飞王华新吴晖吴天生邵丹徐翠钦
- 关键词:竹叶青蛇咬伤严重并发症凝血系统凝血机制致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