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41111)

作品数:22 被引量:212H指数:9
相关作者:孟宪生包永睿王帅于婷崔亚玲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气滞
  • 10篇气滞胃痛颗粒
  • 10篇胃痛
  • 6篇胃肠
  • 6篇胃肠动力
  • 4篇促胃肠动力
  • 3篇药材
  • 3篇色谱
  • 3篇体外
  • 3篇谱效关系
  • 3篇气相色谱
  • 3篇胃炎
  • 3篇相色谱
  • 3篇抗溃疡
  • 3篇溃疡
  • 3篇反流
  • 3篇反流性
  • 3篇反流性胃炎
  • 2篇药效
  • 2篇银染

机构

  • 22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22篇孟宪生
  • 21篇王帅
  • 21篇包永睿
  • 4篇于婷
  • 3篇李天娇
  • 3篇崔亚玲
  • 3篇常馨
  • 2篇李爽
  • 2篇杨欣欣
  • 2篇于晓萌
  • 2篇张春艳
  • 1篇英锡相
  • 1篇姚禹
  • 1篇马聪
  • 1篇孙婉萍
  • 1篇李鑫
  • 1篇黄一凡
  • 1篇郑莹
  • 1篇关宇鹏
  • 1篇李天骄

传媒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药材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成药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药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附挥发油的生物活性及其GC-MS分析被引量:45
2015年
目的:采用体内半固体糊碳末推进法及体外MTT法证明香附挥发油促胃肠动力的生物活性,并揭示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半固体糊碳末推进法测定香附挥发油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MTT法测定香附挥发油对大鼠小肠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增殖率,同时采用GC-MS法解析发挥药效的挥发油成分组成。结果:香附挥发油中、高浓度的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大鼠小肠平滑肌细胞均有一定的增殖促进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共鉴定出17种香附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α-香附酮,氧化石竹烯,2(1H)naphthalenone,3,5,6,7,8,8a-hexahydro-4,8a-dimethyl-6-(1-methylethenyl)等。结论:该实验揭示了香附挥发油促胃肠动力的物质基础主要为萜类,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及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合理依据。
张跃飞李鑫孟宪生王帅包永睿崔亚玲
关键词:香附挥发油胃肠动力气相色谱-质谱
基于代谢组学的大鼠实验性反流性胃炎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考察大鼠实验性反流性胃炎造模条件,优化药理模型;从代谢组学角度验证所优化药理模型的合理性。方法:以胃泌素(GAS),前列腺素E2(PGE2)为指标,ELISA法测定造模1~5周各指标含量;在模型条件优化基础上,应用HPLC-MS技术分析血浆样品,比较各组炎症相关内源性代谢物差异,验证优化模型。结果:4周模型组GAS,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故确定4周模型组为优化药理模型;并通过代谢分析,确定模型4周组较其他模型组显著调控酪氨酸、皮质酮通路中炎症相关潜在生物标记物,导致炎症发生,进而验证模型4周的合理性。结论:通过对模型条件考察,优化了大鼠实验性反流性胃炎模型;从代谢组学角度验证了所优化胃炎模型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于婷包永睿孟宪生王帅
关键词:反流性胃炎代谢组学胃泌素前列腺素E2
气滞胃痛颗粒中挥发性指标成分柠檬烯的质量控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气滞胃痛颗粒复方中挥发性指标成分柠檬烯进行含量测定,完善气滞胃痛颗粒复方中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的最佳前处理工艺,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与此同时定量检测10批气滞胃痛颗粒的柠檬烯含量,确定其含量限度。检测气滞胃痛颗粒红外光谱,并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与柠檬烯含量相关的谱峰。结果:实验所得的柠檬烯的最佳前处理方法为取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2.5 g,加甲醇50 m L,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 Hz)30 min,经方法学考察确定,柠檬烯线性范围为0.17~1.68μg(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最终确定每袋无糖型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应不低于1.00 mg。灰色关联分析共得到3个与柠檬烯含量相关的谱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科学合理,可作为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的含量测定方法,该研究对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评价具有重大意义。结合灰色理论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粗略检验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的红外光谱分析法,为气滞胃痛颗粒中柠檬烯含量的快速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简便和直观的方法,为全面、综合评价中药成方制剂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提供了有力补充。
常馨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柠檬烯红外光谱
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黄连水提物对其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在Φ30培养皿和96孔板表面形成的体外模型,并开展黄连水煎液对BF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选取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在Φ30培养皿中采用LB(Luria-Bertani medium)培养基系统复制体外BF模型,经银染后利用显微摄影系统观察BF形态;在96孔板中采用LB培养基系统复制体外BF模型,采用MTT法利用酶标仪测定OD值。将黄连水煎液作用于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分别采用MTT法和银染法考察黄连水提物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影响。Φ30培养皿表面可以观察到黑染呈棉絮状的膜样物而空白组没有此样物质;96孔板中,模型组的OD值为4.191,空白组的OD值为0.069;药物作用24 h后黄连组的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80 mg/mL的黄连水煎液即开始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0.8%,生药浓度达到180 mg/mL时为最佳抑制浓度,抑制率为70.23%。Φ30培养皿和96孔板表面可以形成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黄连水煎液可以抑制和破坏早期及成熟BF,且其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一定的量效关系,此方法对黄连水煎液作用于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是可行且稳定的,为应用于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张春艳包永睿孟宪生王帅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MTT法银染法
ICP-MS法分析不同批次气滞胃痛颗粒中无机元素的差异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10批气滞胃痛颗粒中无机元素的含有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差异。方法 ICP-MS法对10批气滞胃痛颗粒进行半定量检测,建立无机元素轮廓谱。然后,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全定量检测,验证亲缘关系及差异元素。结果 10批气滞胃痛颗粒分成3组,其中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2批次的亲缘关系较近,2013年5、6月2批次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他6批关系较近。从中发现6个差异元素,分别为Al、Ca、Fe、Cu、Zn、As。结论不同批次气滞胃痛颗粒中无机元素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原料药材。
常馨包永睿孟宪生王帅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无机元素亲缘关系ICP-MS主成分分析
中药枳壳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促进胃肠动力药效研究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明确枳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其促胃肠动力活性。方法采用药典方法提取枳壳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处理和NIST298、WIL EY275标准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各种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采用半固体糊碳末推进法,以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为指标,考察枳壳挥发油促胃肠动力作用。结果共鉴定出15个挥发油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相对含量为64.524%。且枳壳挥发油和柠檬烯均有显著的促胃肠动力作用。结论枳壳挥发油主要为萜类成分,是其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其中柠檬烯的含量与枳壳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该研究为揭示枳壳药材促胃肠动力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郑莹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柠檬烯促胃肠动力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胃溃疡的谱效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研究气滞胃痛颗粒全时段多波长信息融合图谱及其与体外抗溃疡药效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抗溃疡的药效学基础。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将气滞胃痛颗粒中的单味中药材按一定配伍比例组合,通过Matlab软件获得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以峰面积转化成的化学成分含量为指标,同时将六味药材的配伍组合进行抗胃溃疡体外药效实验,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权重系数对药效进行综合评价。将药效学信息与各组融合谱的化学信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通过神经网络进行验证,最终得到谱效关系。结果:气滞胃痛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运用灰关联度分析法得到了20个色谱峰与抗溃疡活性密切相关,以这20个色谱峰量化峰面积作为输入项,建立了气滞胃痛颗粒抗溃疡药效的神经网络模型。结论:通过系统分析气滞胃痛颗粒中组分与药效的谱效关系,明确了其抗溃疡的活性成分,对气滞胃痛颗粒的深层次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天娇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谱效关系抗溃疡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对气滞胃痛颗粒复方药材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建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分析方法,为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在建立气滞胃痛颗粒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法对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药材随机采样成不同比例组,测定各组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NO的抑制率,将药效信息与各组H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色谱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程度,再用BP神经网络进行拟合,建立谱效关系。结果:有25个色谱峰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采用3层BP神经网络,以这25个色谱峰量化峰面积作为输入项,建立了气滞胃痛颗粒抗炎药效的神经网络模型。结论:该模型预测误差小于7%,能较好的拟合复方中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应用于复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通过谱效研究建立了评价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新方法,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许雯雯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抗炎谱效关系
基于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的气滞胃痛颗粒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2017年
目的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灌胃气滞胃痛颗粒后的入血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确定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口服气滞胃痛颗粒提取物后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结果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灌胃给予气滞胃痛颗粒后血清中检测25个移行成分,4个原型入血成分及21个代谢成分,并对其中的18个成分进行了结构推测。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可能为气滞胃痛颗粒发挥促胃肠动力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明确气滞胃痛颗粒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于晓萌王鹤臣田露露孟宪生英锡相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血清药物化学代谢产物
十产地柴胡药材无机元素差异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对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产地柴胡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为柴胡药材的道地性及种属亲缘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10个不同产地柴胡中无机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Genespring(12.1)软件对所含元素进行PCA和CA分析。结果不同产地柴胡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得到柴胡的特征元素为Al、Co、Fe、Hg、Mg、Mn;聚类分析将10个柴胡样品聚为2大类,表明柴胡中无机元素的含量与其产地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南柴胡和北柴胡之间无机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南柴胡北柴胡各自组间差异不明显。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对探讨柴胡药材南北产地的差异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博包永睿王帅孟宪生
关键词:柴胡无机元素ICP-M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