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148)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6
相关作者:孙炳伟刘大东王旭庄明峰宋明明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脓毒
  • 8篇脓毒症
  • 4篇蛋白
  • 4篇炎症
  • 4篇炎症反
  • 4篇炎症反应
  • 4篇一氧化碳
  • 4篇源性
  • 4篇外源性
  • 4篇外源性一氧化...
  • 3篇细胞
  • 3篇激酶
  • 2篇血小板
  • 2篇全身
  • 2篇全身炎症
  • 2篇全身炎症反应
  • 2篇外源性一氧化...
  • 2篇粒细胞
  • 2篇结合蛋白
  • 2篇合酶

机构

  • 12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1篇孙炳伟
  • 6篇刘大东
  • 5篇王旭
  • 5篇庄明峰
  • 3篇宋明明
  • 2篇张锦丽
  • 2篇陈静家
  • 2篇徐晓涵
  • 1篇石源
  • 1篇聂兰军
  • 1篇孙艳
  • 1篇曹杰
  • 1篇赵耀华
  • 1篇张逸
  • 1篇梁峰
  • 1篇张景丽
  • 1篇仇雪枫

传媒

  • 7篇中华危重病急...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地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性监测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明确江苏地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江苏地区九家医院烧伤ICU发生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痰液、尿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182例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患者,临床各类送检标本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250株,其中伤口分泌物分离105株占42.00%,其次为痰液标本83株占33.20%;临床基本资料显示:烧伤ICU患者中男性患者、年龄<65岁、住院时间≥7d,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占比较高,昏迷、使用机械通气及使用激素患者占比较低;临床药敏结果显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部分复合酶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2.40%以上、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2.0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43.6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为30.00%。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烧伤ICU内检出率较高的条件致病菌,检出部位主要为创面分泌物,与大面积烧伤病情特点、入住烧伤ICU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根据本地区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减少烧伤ICU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孙艳谭谦聂兰军寿倍明张逸李平松张茂红王良喜赵耀华孙炳伟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体外干预内毒素/脂多糖致健康人血小板过度活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LPS所致健康人外周血中血小板过度活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集1名健康成年人的静脉血,离心分离出富血小板血浆(PRP),分装于硅化后的试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无活性CORM-2(iCORM-2)组、10μmol/LCORM-2组、50μmol/LCORM-2组,每组3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LPS组接受20mL10μg/mL的LPS刺激;iCORM-2组、10μmol/LCORM-2组、50μmol/LCORM-2组在接受上述LPS刺激的同时分别接受50μmol/LiCORM-2、10μmol/LCORM-2、50μmol/LCORM-2的干预,用量均为20mL。培养30min后玻瓶法检测血小板黏附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小板侵袭至纤维蛋白原的数量;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取PRP制备贫血小板血浆(PPP)及血小板,化学荧光素法检测PPP及血小板内ATP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和GPVI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免疫沉淀法分别检测血小板糖原合酶激酶3p(GSK-3β)及磷酸化GSK-3β表达。以上指标均重复测定3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iCORM-2组PRP中血小板黏附率、侵袭至纤维蛋白原上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GPIbα和GPVI表达量及PPP中ATP含量均明显增加,血小板内ATP含量均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05。与LPS组比较,iCORM-2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10μmol/LCORM-2组、50μmol/LCORM-2组血小板内ATP含量明显增加,其余上述各指标均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05。正常对照组、LPS组、iCORM-2组、10μmol/LCORM-2组、50μmol/LCORM-2组PRP中血小板GSK-3β表达量分别为0.550.4-0.060、1.4374-0.214、1.2104-0.108、0.720±0.010、0.6704-0.010,磷酸化GSK-3β表达量分别为0.9504-0.070、1.6074-0.121、1.4204-0.040、1.1674-0.015、0.5134
刘大东庄明峰张景丽陈静家孙炳伟
关键词:血小板糖原合酶激酶3Β
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当前,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在美国,脓毒症在危重患者致死因素中居首位,每年有75万新增脓毒症患者,而其中又有21万患者因脓毒症而死亡。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脓毒症早期,感染部位招募大量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病原菌、脱颗粒释放蛋白酶等物质来达到杀菌的作用。
宋明明王旭孙炳伟
关键词: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诱捕全身炎症反应危重患者
SNARE/Munc18b复合体介导脓毒症血小板α颗粒释放及CORM-2的干预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及其调节因子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b(SNARE/Munc18b)复合体介导的脓毒症血小板α颗粒释放及一氧化碳释放分子Ⅱ(CORM-2)的干预机制。方法采集健康成人肘静脉血,差速离心法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10 mg/L)、LPS+iCORM-2组(10 mg/L LPS + 50 μmol/L无活性CORM-2),LPS+L-CORM-2组(10 mg/L LPS + 10 μmol/L CORM-2)、LPS + H-CORM-2组(10 mg/L LPS + 50 μmol/L CORM-2)。各组于37?℃、湿度95%、5% CO2培养箱孵育30 min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小板α颗粒释放物质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α颗粒的分布;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关键膜融合分子Munc18b及相关SNARE蛋白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突出相关蛋白-23(SNAP-23)、突出融合蛋白-11(STX-11)的表达;免疫沉淀法检测SNARE/Munc18b复合体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血小板α颗粒释放PF4、PDGF-BB、MMP-2、P-选择素的量明显升高;而低、高浓度CORM-2能有效抑制LPS刺激后血小板α颗粒的释放〔PF4(μg/L):7.69±0.58、6.03±0.71比10.13±0.82,PDGF-BB(μg/L):112.71±1.79、102.91±5.86比128.78±1.39,MMP-2(ng/L) :32.94±2.73、27.58±3.36比53.26±1.21,P-选择素:(17.14±0.57)%、(15.35±0.68)%比(23.78±0.62)%,均P〈0.01〕,且呈剂量依赖趋势。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ORM-2能减少LPS刺激后血小板α颗粒向血小板膜周围分布,并可抑制与包膜融合。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后血小板Munc18b和相关SNARE蛋白表达,以及SNARE/Munc18b复合体形成均显著�
庄明峰孙炳伟刘大东石源
苦柯胺B对脓毒症小鼠肺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苦柯胺B(KB)对脓毒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28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脂多糖(LPS)组(10只)、LPS +KB组(10只).腹腔注射LPS 20 mg/kg制备脓毒症模型(LPS组);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LPS +KB组于LPS刺激4h后经尾静脉注射KB 20 μg/kg.于LPS刺激后8h检测动物血浆LPS浓度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血浆LPS浓度(kEU/L:1 155.650±147.149比31.390±18.859)、MPO活性(U/g:1.177 ±0.093比0.775±0.166)、NF-κB活性(灰度值:1.557±0.105比0.824±0.032)、iNOS蛋白表达(灰度值:0.650±0.129比0.392±0.097)均显著升高(均P<0.05);KB干预后LPS浓度(624.461±149.012)、MPO活性(0.919±0.023)、NF-κB活性(1.127±0.074)、iNOS蛋白表达(0.425±0.066)均被明显抑制(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血浆、肺泡灌洗液、肺组织匀浆中TNF-α(ng/L:47.325±13.864比6.534±0.544,13.382±2.231比3.748±0.692,31.127±7.399比14.948±4.673)、IL-1β(ng/L:74.329±11.890比29.921±6.487,9.422±2.674比1.105±0.364,528.509±32.073比109.945±13.561)浓度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应用KB干预后TNF-α(20.331±7.789、7.145±1.202、15.966±2.946)、IL-1β(57.707±8.098、2.212±0.878、426.154±11.270)浓度均明显降低(血浆TNF-α:F=16.052、P=0.002,IL-1β:F=20.649、P=0.000;肺泡灌洗液TNF-α:F=31.134、P=0.001,IL-1β:F=22.792、
张锦丽秦魏婷吕汪洄沈唯长王旭孙炳伟
关键词:脓毒症炎症反应
脓毒症时糖原合酶激酶3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创伤、休克及感染后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即便在基础与临床研究及重症监护手段高度发展的现代,其临床治疗仍然收效甚微,病死率居高不下[1].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极其复杂,近年研究表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大量研究揭示,糖原合酶激酶3(GSK-3)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凝血异常中发挥重要作用[4-5].GSK-3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参与糖代谢的主要限速酶之一.
庄明峰刘大东孙炳伟
关键词:糖原合酶激酶3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苏氨酸蛋白激酶脓毒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
磷酸肌醇3激酶-Rac-Nadrin通路在血小板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构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观察磷酸肌醇3激酶(PI3K)-Rac-Nadrin通路在血小板肌动蛋白(actin)细胞骨架重构和细胞形态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50名,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洗涤血小板,取200μl经正常洗涤的血小板(3&#215;1011/L),设为A组,另取200μl洗涤后的血小板(3&#215;1011/L),用渥曼青霉素(100 nmol/L)预处理后15 min后,设为B组,将两组进行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提取经脂多糖(LPS)内毒素刺激聚集和铺展的两组血小板的总蛋白,进行比较,用鬼笔环肽(Phalloidin)和两组血小板的肌动蛋白丝(F-actin)特异性结合,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分析两组血小板F-actin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血小板内F-actin排列和分布的改变,以及血小板形态的变化.结果 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在渥曼青霉素作用下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显示渥曼青霉素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经渥曼青霉素作用的A组血小板,其F-actin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为B组的(58.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B组比较,A组血小板骨架发生解聚,应力纤维的排列和分布以及血小板形态明显改变.结论 PI3 K-Rac-Nadrin通路在血小板F-actin细胞骨架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静家刘大东庄明峰孙炳伟
关键词:肌动蛋白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大肠杆菌活力及毒力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菌株活力及毒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体外实验1。将菌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菌组、细菌+1.2 mmol/L 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细菌+1.2 mmol/L无活性CORM-2(iCORM-2)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每组样本数为6。细菌组不添加任何物质,其余4组添加相应浓度的CORM-2或iCORM-2。于培养0、3、5、8、10、12、16、20、24、27、30、48 h,测定各组菌液的增殖活性,结果以吸光度值(波长为600 nm)表示;同时进行菌落计数。(2)体外实验2。另取菌株,将其分为细菌组和细菌+0.8 mmol/L CORM-2组,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出大肠杆菌的4个相关基因fliA、dnaK、marA和waaQ进行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基因表达量。(3)在体研究。另取菌株同体外实验1分组及处理,培养至细菌组菌液的吸光度值(波长600 nm)为0.4时,各组收集0.5 mL菌液。将72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菌组、细菌+1.2 mmol/L 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细菌+1.2 mmol/L iCORM-2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其余5组小鼠取对应有或无添加物的0.5 mL菌液进行腹腔注射。注射后对后5组小鼠进行大体观察。注射后6、12 h检测后5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注射后12 h收集小鼠肝、肺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空白对照组小鼠行相同检测。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1)体外实验1。与细菌组和细菌+1.2 mmol/L iCORM-2组比较,细菌+1.2 mmol/L CORM-2组多数时相点细菌增殖活性明显受抑,菌落明显数量减少(F值分别为1170.80、217.52,P值均小于0.01);与细菌组和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比较,细�
仇雪枫刘大东孙炳伟梁峰曹杰
关键词:脓毒症大肠杆菌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脓毒症时血小板异常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CO)对脓毒症时血小板异常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健康成年志愿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差速离心法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组(10mg/LLPS刺激)、无活性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iCORM-2)组(10mg/L LPS±50μmol/LiCORM-2干预)、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10μmlol/L和50μmol/L组(10mg/L LPS±CORM-2 10μmol/L或50μmol/L干预)。30rain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化学荧光素法检测血小板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血小板表面信号分子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关键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0亚型(PKC0)和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STXBP-1)磷酸化;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TXBP-1介导的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黏附受体(SNAREs)复合体突触融合蛋白2-突触相关蛋白23-囊泡相关膜蛋白8(STχ2-SNAP23-VAMP8)的形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血小板释放PDGF-BB、MMP-2和ATP均显著增加,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PDGF—BB(μg/L):127.53±1.78比94.35±5.84,MMP-2(ng/L):51.87±9.20比35.83±3.17,ATP(μmol/L):1.288±0.056比0.975±0.010,P-选择素:(3.93±0.19)%比(0.44±0.10)%,均P〈0.05];10μmol/L和50μmol/LCORM-2干预均能有效抑制LPS诱导血小板释放PDCF—BB、MMP-2、ATP和P-选择素的高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PDGF—BB(μg,L):114.68±1.35、97.08±6.14比127.53±1.78,MMP-2(ng/L):32.67±8.00、24.63±1.63比51.87±9.20,ATP(μmol/L):0.999±0.015、0.965±0.
刘大东徐晓涵庄明峰宋明明秦魏婷王旭孙炳伟
关键词:脓毒症血小板
苦柯胺B对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小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苦柯胺B(KB)对脓毒症小鼠小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ICR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KB干预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脂多糖(I^PS)20mg/kg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KB干预组于制模后4h经尾静脉注射KB20雌mg进行干预。各组于注射LPS后8h取心脏血和空肠、回肠组织,检测血浆LP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及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检测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观察小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组织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kB(NF—kB)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小鼠表现为肠组织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间质水肿,白细胞浸润;血浆LPS、TNF-α、IL—1β水平及小肠TNF-α、IL-1β、MPO活性、ICAM-1阳性表达、iNOS mRNA、NF—kB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经KB干预后,小肠组织微血管通透性降低,水肿程度减轻,白细胞浸润显著减少,血浆LPS、TNF-α、IL-1β及小肠TNF-α、IL-1β、MPO活性、ICAM-1阳性表达、iNOSmRNA和NF—kB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血浆LPS(kEU/L):654.09±28.13比1155.65±47.15,TNF—α(ng/L):12.75±0.47比30.61±0.71,IL-1β(ng/L):53.06±5.32比64.47±2.61;空肠TNF-α(ng/L):43.27±1.20比64.82±2.09,IL-1β(ng/L):326.38±14.47比535.22±13.48.MPO(U,g):0.14±0.01比0.32±0.02,iNOSmRNA(2^-△△Ct):2.39±0.13比10.80±0.22,NF—kB蛋白(灰度值):0.687±0.062比1.404±0.046;回肠TNF-α(ng/L):62.75±3.9
吕汪洄秦魏婷张锦丽沈唯长王旭孙炳伟
关键词:脂多糖小肠炎症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