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AJY015)

作品数:40 被引量:339H指数:11
相关作者:胡树华解佳龙牟仁艳王松邓恒进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0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新区
  • 15篇高新区
  • 11篇国家高新区
  • 6篇城市
  • 5篇示范区
  • 5篇自主创新
  • 5篇自主创新示范...
  • 5篇国家自主创新
  • 5篇国家自主创新...
  • 4篇力模型
  • 4篇竞争力
  • 4篇城市群
  • 3篇突变级数
  • 3篇突变级数法
  • 3篇区域创新系统
  • 3篇SWOT
  • 2篇甄选
  • 2篇区域创新体系
  • 2篇综合评价
  • 2篇系统运行

机构

  • 33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湖北工业大学
  • 4篇南通大学
  • 2篇湖北省公安厅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24篇胡树华
  • 12篇解佳龙
  • 10篇牟仁艳
  • 8篇邓恒进
  • 8篇王松
  • 5篇王利军
  • 4篇张冀新
  • 3篇杨洁
  • 3篇张颖
  • 2篇汪秀婷
  • 2篇陈波
  • 2篇李荣
  • 2篇李增辉
  • 2篇王姣
  • 2篇程杰
  • 1篇程言美
  • 1篇李荣
  • 1篇邱映贵
  • 1篇蒋园园
  • 1篇王鑫鑫

传媒

  • 7篇科技进步与对...
  • 5篇科学学与科学...
  • 3篇中国科技论坛
  • 3篇软科学
  • 3篇武汉理工大学...
  • 3篇经济体制改革
  • 3篇中国软科学
  • 2篇企业经济
  • 2篇科学学研究
  • 2篇现代商业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科研管理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经济与管理
  • 1篇现代管理科学
  • 1篇现代商贸工业

年份

  • 3篇2014
  • 11篇2013
  • 10篇2012
  • 1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力”甄选体系与应用被引量:25
2013年
通过对高新区示范能力关联要素的理论遴选和实证筛选,从载体支撑力、自主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四个维度,设计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力"甄选指标体系,并采用均衡判别模型和威弗组合指数构建了综合甄选模型;以2007-2011年指标均值为依据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四力"甄选的实证应用,确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佳创建数量为7个,选定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天津和西安为重点建设对象,并结合各高新区"四力"强弱提出了强化示范效应的政策建议;"四力"甄选体系的构建,以期为高新区示范能力诊断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工具。
解佳龙胡树华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
基于“四三结构”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在介绍中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在阐述基于"四三结构"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最后从3个层面提出了落实总体思路的建议,即成立创新发展推进组织,实施包括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在内的"四大"示范工程,以及完善包括基金、财税、人才、金融、信息在内的"五大"支撑体系。
胡树华邓恒进杨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面向生产性服务的城市群集成创新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2010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第二产业主导的发展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群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各产业的互补互融和经济结构转型。生产性服务的融合作用,交通运输业的虹吸效应,可以快速拓展城市群服务业的服务边界,有力推动城市群制造业沿供应链方向进行一体化融合。本文通过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的城市群纵向集成创新的点线面原理、集成对象、集成工具和集成路径,总结出基于生产性服务创新、交通运输业创新、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发展趋势符合微观、中观、宏观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借助交通运输业创新平台可有力推动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和生产性服务竞争力的提升。
张冀新
关键词:集成创新交通运输业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解析——武汉东湖高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区域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为保证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以下简称RISO)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简单介绍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这一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实证研究了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内在机理。
邓恒进胡树华杨洁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在我国创新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整体呈五层"纺锤式"非均衡分布,空间分异格局由传统阶梯差异向城市群团状差异过渡,且在平稳→振荡→起伏→再平稳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三力"单力优势打造成为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此,不但应注重创新要素的投入,更要注重创新转换的效率;加强中心城市区域协同,形成创新联动发展战略;突出环境与品牌贡献,双管齐下提升创新贡献力。
解佳龙胡树华雷殷
关键词:空间分异突变级数法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在国家高新区强弱水平空间非均衡的背景下,从国际创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异化"橄榄式"非均衡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东部→西部的空间强弱异化和高新集群带的区域联动集聚两大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空间均衡发展的建议。
解佳龙胡树华蒋园园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突变级数法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分化的非均衡异动阶段,呈现出"三力"同步非均衡异化、发达→次发达城市依托选择、沿海→内陆空间层级异化布局的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建议。
胡树华解佳龙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强弱空间极化的演化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以2000-2008年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极化水平及其空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近9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极化趋势呈现"M"型特征,并在南方-北方表现为增强,而在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沿海-内陆方向上稍微减弱;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沿海-内陆方向>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相应地推导出我国国家高新区均衡政策的选择域:北京、西安、天津、武汉、成都、大连、长春、沈阳,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松胡树华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空间极化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生物技术不断进步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从孕育、结网、成长到发展的过程,逐步从"封闭式"创新发展模式转向"开方式"创新模式。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引入开放式创新理论,探讨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实现的方式。
张颖刘勇王鑫鑫
关键词:生物医药开放式创新
基于“四三结构”的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差异化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顶层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市群创新体系运行评价的"四三结构"模型;运用相对模糊偏差矩阵的方法,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产出四个维度对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现状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情况。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状况可以分为4个层次,并在四维上均出现了同步非均衡现象。
张文婷程杰
关键词:城市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