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8B06)

作品数:16 被引量:146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庆俊范存刚何伟文江顺婷孙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动脉瘤
  • 11篇动脉
  • 8篇颅内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8篇出血
  • 7篇蛛网膜
  • 7篇蛛网膜下
  • 7篇蛛网膜下腔
  • 7篇蛛网膜下腔出...
  • 7篇网膜
  • 7篇下腔出血
  • 7篇膜下
  • 5篇血管
  • 4篇动脉瘤性
  • 3篇动脉瘤性蛛网...
  • 3篇栓塞
  • 3篇ASA
  • 2篇血管痉挛
  • 2篇血流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范存刚
  • 4篇张庆俊
  • 3篇江顺婷
  • 3篇何伟文
  • 2篇伍健伟
  • 2篇孙澎
  • 2篇梁国标
  • 2篇洪涛
  • 2篇梁建峰
  • 1篇曾而明
  • 1篇王晓刚
  • 1篇程宝春
  • 1篇徐春华
  • 1篇徐瑾瑜
  • 1篇王栋梁
  • 1篇陈军
  • 1篇黄凯滨
  • 1篇李晓明
  • 1篇王晓健
  • 1篇许奕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介入治疗被引量:4
2013年
本临床实践标准述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后脑血管痉挛(post—hemorrhagiccerebralvasospasm,PHCV)的介入治疗。这些结论基于神经介入外科学学会的标准委员会的评估,包括使用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和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出的循证医学指南进行的文献回顾。特别关注现有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TBA)和动脉内血管扩张药物输注治疗(intra-arterialvasodilatorinfusiontherapy,IAVT)。评估结果显示,这些侵袭性介入治疗可能有益,并可考虑用于PHCV,如伴有脑缺血症状和最佳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的治疗。概括起来,IAVT对累及近端和(或)远端颅内脑循环的PHCV可能有益,而TBA则可能对累及近端颅内脑循环的PHCV有益。评估结果显示,对于上述适应证,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可将TBA和IAVT归为IIb级推荐和B级证据,根据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指南则可归为4级推荐和C级证据。
Todd AbruzzoChristopher MoranKristine A BlacldaamClifford J EskeyRaisa LevPhilip MeyersSandra NarayananCharles Joseph Prestigjacol~黄凯滨吴永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介入治疗动脉瘤性球囊血管成形术血管扩张药物
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 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罗靖程宝春赵亮程宏伟李志范冯春国王晓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翼点入路锁孔显微手术
致死性术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吕楠徐瑾瑜李强许奕刘建民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形态学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最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CI=7.827-20.002,P〈0.001)、S1/S2〉2.1(OR=2.460,95%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傅建华何伟文王茂武陈燕红伍健伟梁建峰王其兵江顺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态学
出血性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aSAH患者152例,Hunter-hess分级在I~Ⅳ级,发病5d内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术后通过TCD检测CVS严重程度。结果:发生CVS69例,其中术前发生21例,术中发生13例,术后发生35例,CVS患者经处理后大部分缓解,但仍有6例发生脑梗塞,1例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结论:aSAH并发CVS仍是常见并发症,应重视aSAH合并脑血管痉挛的早期预测和治疗,才能彻底改善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赵千山王向宇黄浩炜陈日朝
关键词: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栓塞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ASA/AHA 2012版)(下)被引量:23
2013年
4aSAH的临床表现及诊断aSAH的临床表现是疾病中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清醒aSAH患者的标志性主诉是“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约80%能够提供病史的患者会这样描述。这种头痛的特点是极其突然出现且迅速达到最剧烈的程度(电击样头痛)。
Connolly ESRabinstein AACarhuapoma孙澎范存刚张庆俊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2015版AHA/ASA《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解读被引量:30
2017年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曾制定过3版《自发性ICH处理指南》,现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又制定了2015版《自发性ICH处理指南》。笔者现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范存刚张庆俊
关键词:脑出血脑室内出血血压凝血机制障碍
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个体化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个体化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16例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例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动脉瘤因处理动脉瘤需要行不同术式的颅内血管重建术,6个动脉瘤行移植血管重建,10个动脉瘤行原位血管重建。1例患者因移植血管闭塞致急性脑梗死,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颅内血管重建术是一重要治疗手段;应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曾而明洪涛徐春华唐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护理的干预时机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实施神经功能康复锻炼护理的干预时机。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160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出院时及术后3,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为(1.61±0.16)分,存在轻度残障。出院时到术后3个月期间,患者存在轻度残障,术后6,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情况逐步改善。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3个月内,患者神经功能未能明显恢复,康复锻炼知识缺乏,是神经功能康复延续性护理干预的适当时机,护理人员应加强该时间段的神经功能康复指导,促进其功能恢复。
张丹芬翟云霞何伟文伍健伟梁建峰江顺婷
关键词:干预时机神经康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连续手术治疗的10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6—60岁,平均39.1岁。临床表现为出血9例,占位病变1例。所有患者术前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6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经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为枕下入路,手术夹闭6例,孤立3例,切除加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果DSA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有2例合并小脑动静脉畸形。CTA检查有3例漏诊。无手术引起的死亡,术后1例并发颅内感染,1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2~5年,平均4.6年,无再次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4.9分。结论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诊断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长期预后好.
汪阳洪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显微神经外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