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98-2-323)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4
相关作者:刘迪文谢敏卫振吴宝金杨伟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微卫星
  • 2篇细胞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原代培养
  • 1篇原代细胞
  • 1篇杀伤
  • 1篇杀伤作用
  • 1篇肾小管
  • 1篇肾小管上皮
  • 1篇肾小管上皮细...
  • 1篇天然免疫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微卫星分子标...
  • 1篇细胞免疫
  • 1篇小管
  • 1篇小管上皮细胞
  • 1篇免疫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迪文
  • 1篇陈雁虹
  • 1篇吴旧生
  • 1篇孙玉竹
  • 1篇杨伟伟
  • 1篇吴宝金
  • 1篇卫振
  • 1篇谢敏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豚鼠基因组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筛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迪文杨伟伟吴宝金
关键词:微卫星
豚鼠个体及品系间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筛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筛选豚鼠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鉴定豚鼠遗传结构及基因定位提供基础信息。方法从国外网站筛查得豚鼠基因组DNA资料,选择AC、GT为核心的微卫星序列,根据其旁侧序列用软件设计400对引物。经过二轮PCR及电泳等实验,以电泳条带作为遗传标记,通过豚鼠微卫星结构的评价筛选出多态性引物。结果第一步用5个品系豚鼠的10份DNA样本进行PCR,从400对引物中筛选出约110对具有多态性的豚鼠引物,其产物电泳条带数为1~3条。第二步用5个品系豚鼠的60份DNA样本进行PCR,从上述110对引物中筛选出51对电泳条带分辨率高的多态性引物,其中10余对引物在品系间呈标记一致或多数一致的差异。结论筛选出的51对引物在个体及品系间呈多态性,未见其他报道,可用于常规检测研究,部分可能用于豚鼠性状基因定位。
卫振洪胜辉刘迪文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多态性
豚鼠肾小管上皮原代细胞的培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豚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运用筛网分离法和多种酶消化法获取高纯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免疫组化法和形态学观察法鉴定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性质及纯度。结果通过肾小管节段贴壁,胶原酶消化组织节段和细胞等方法,有效地促进肾小管原代细胞增殖;胰酶节段消化法的细胞贴壁效果稍差,细胞传代状态不理想;胰酶消化法则细胞贴壁较少,细胞生长状态较差。结论培养豚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可行的。
孙玉竹刘迪文吴旧生
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
Zmu-1:DHP近交系豚鼠的培育及其分子遗传结构初步鉴定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培育近交系豚鼠品系,建立检测豚鼠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采取近交与回交、单线与优选繁育、选择与淘汰等方法,试图将Zmu-1:DHP远交系豚鼠培育成Zmu-1:DHP近交系豚鼠。用15对已筛选出的豚鼠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另行报道),对该近交系及参照的Zmu-1:DHP远交系和Zmu-2:DHP近交系豚鼠DNA样本进行PCR,通过产物电泳条带分析相关品系的遗传结构,评价各品系遗传纯合性。同样方法研究Zmu-1:DHP近交系各支系豚鼠的遗传结构,评价各支系的遗传纯合性。结果经过13年培育,获得8个20代以上的近交豚鼠支系(窝),每个支系分别有1-3只。经鉴定,Zmu-1:DHP近交2系的基因频率达到86.7%,分别高于Zmu-1:DHP远交系的6.7%及Zmu-2:DHP近交系的66.7%;其位点平均基因数为1.13个,分别低于Zmu-1:DHP远交系的2.47个及Zmu-2:DHP近交系的1.33个;Zmu-1:DHP近交系基因型频率也高于其他品系。Zmu-1:DHP近交系的基因类型均包含在Zmu-1:DHP远交系的基因内,但缺少Zmu-2:DHP近交系所携带的2个特征基因。Zmu-1:DHP近交系8个支系的基因纯合率各不相等,第2、8支系基因纯合率较高。结论 Zmu-1:DHP近交系与Zmu-1:DHP远交系之间既有同源性,又有特异性,Zmu-1:DHP近交系第2支系基本培育成新的近交系豚鼠,多个近交支系的形成有利于筛选具优势性状的支系。Zmu-2:DHP黑色近交系携带白色品系未有的微卫星标记,可能携有与毛色性状关联的优越性状基因。
刘迪文谢敏陈雁虹卫振
关键词:微卫星分子标记
不同FMDV易感性豚鼠PBLC对模拟FMDV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2020年
目的探究豚鼠对口蹄疫病毒(FMDV)抗性的遗传学和免疫学机制。阐明FMDV假病毒感染的细胞用于研究FMDV发病机制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含有FMDV-VP1片段的慢病毒载体侵染豚鼠原代肾细胞,构建FMDV假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分离FMDV易感性(Zmu-1:DHP品系)和抵抗性(英国种)的两个品系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未经抗原处理),与假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共培养,用细胞毒性实验测定PBLC的杀伤率,并使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测定两个品系豚鼠PBLC中CD3+/CD4+及CD3+/CD8+细胞的比例。结果对于两个品系豚鼠而言,实验组PBLC的细胞毒性均显著大于各自的对照组(P<0.01);抵抗性品系豚鼠PBLC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易感性品系豚鼠(P<0.01);抵抗性品系豚鼠PBLC分泌的细胞杀伤因子PF、GRA、GRB及细胞表面Fas表达量显著大于易感性品系豚鼠(P<0.01),但分泌的FasL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抵抗性品系豚鼠PBLC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及IL-12含量显著大于易感品系(P<0.05),细胞表面MHC I及MHC II差异不显著(P>0.05);含有FMDV-VP1片段的慢病毒载体侵染豚鼠原代肾细胞,可使细胞表面表达FMDV-VP1蛋白;抵抗性品系豚鼠PBLC中CD4+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易感性品系(P<0.05),抵抗性品系豚鼠CD8+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易感性品系(P<0.05)。结论FMDV-VP1片段显著激发了效应细胞的免疫反应,增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抵抗性豚鼠PBLC对FMDV感染细胞具有较强的天然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对靶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的过程中,效应细胞分泌的细胞免疫因子参与了相关过程;通过含有FMDV-VP1片段的慢病毒载体侵染豚鼠原代肾细胞,构建FMDV假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有效模拟FMDV对靶细胞的感染,可提升后续研究工作的安全性。不同品系豚鼠的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对FMDV易感性的差异。
刘迪文卫振陈雁虹谭海明
关键词:细胞免疫天然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