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706)

作品数:59 被引量:1,616H指数:16
相关作者:刘晶波丁桦梁乃刚崔新壮尹祥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建筑科学
  • 26篇天文地球
  • 13篇理学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1篇地震
  • 6篇地震反应
  • 6篇动力相互作用
  • 5篇地下结构
  • 5篇入射
  • 5篇土-结构相互...
  • 5篇响应比
  • 5篇加卸载响应比
  • 4篇弹塑性
  • 4篇弹塑性分析
  • 4篇地基
  • 4篇地基动力
  • 4篇地震预测
  • 4篇粘弹性人工边...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塑性分析
  • 4篇斜入射
  • 4篇结构动力
  • 4篇静力
  • 4篇静力弹塑性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力...
  • 22篇清华大学
  • 9篇山东大学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震局工...
  • 4篇广东省地震局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福州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城建设计...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材料研究...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滨州市公路管...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22篇刘晶波
  • 12篇丁桦
  • 10篇崔新壮
  • 10篇梁乃刚
  • 8篇尹祥础
  • 7篇俞言祥
  • 7篇李彬
  • 6篇余怀忠
  • 6篇金青
  • 6篇周正华
  • 5篇谷音
  • 5篇姜慧
  • 4篇颜玉定
  • 4篇王艳
  • 3篇姚占勇
  • 3篇杜义欣
  • 3篇刘祥庆
  • 3篇龙丽平
  • 3篇杨程
  • 3篇胡聿贤

传媒

  • 7篇岩土力学
  • 6篇地震学报
  • 5篇工程力学
  • 5篇地震工程与工...
  • 4篇土木工程学报
  • 3篇地震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计算力学学报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实验力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固体力学学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8
  • 15篇2007
  • 14篇2006
  • 19篇2005
  • 15篇2004
  • 1篇2003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网格法及其最新进展被引量:64
2005年
无网格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因此有人认为无网格法将成为继有限元法之后新一代的数值方法.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不下十几种无网格法,这些无网格法各有不同的优缺点.本文评述几种主要无网格法(着重应用于固体力学中的基于弱式的无网格法),将它们适当地分类,论述典型的无网格形状函数的构造方法,介绍无网格法的发展现状,评价已提出无网格法的优缺点,并比较典型无网格法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讨论无网格法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最后就无网格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顾元通丁桦
关键词:无网格法弱形式有限元法
库仑材料平面轴对称问题极限分析
2006年
根据塑性流动正交法则确定了库仑材料平面轴对称问题上限分析所需的速度场,提出了用体积应变率求解变形区内部能量耗散率的一般方法.对厚壁圆筒的轴对称渗流问题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渗透力场.用上限法对渗透力作用下的厚壁圆筒进行了极限分析,发现上限解与精确解相同.
崔新壮金青商庆森
关键词:上限法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被引量:56
2007年
首先介绍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地上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静力弹塑性方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与特点,给出水平等效惯性加速度的求解方法。该方法概念清晰、操作简单,能够在不需要计算相互作用系数的情况下较好地模拟土-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能够进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全过程分析,给出地下结构在输入地震波作用下的峰值变形与内力,避免对土-结构整体模型进行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与基于黏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的静-动力联合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验证地下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及良好的模拟精度,可以应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
刘晶波李彬刘祥庆
关键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土-结构相互作用拟静力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
强度空间分布对脉冲激光表面强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建立了包含脉冲激光强度时空分布、温度相关的材料热物性参数以及多次相变特征在内的脉冲激光表面强化三维有限元模型。温度场和强化区深度分别得到了解析解和试验验证。针对不同脉冲能量级别,研究了强度空间分布形式和光斑几何形状对表面最高温度、强化区深度以及强化区形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强度空间分布是影响强化区的重要因素。为达到理想的强化效果,应根据不同的脉冲能量选择适当的空间分布形式和光斑几何形状。
吴炜梁乃刚甘翠华虞钢
关键词: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被引量:38
2004年
首先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地区 ,在霍俊荣数据的基础上 ,增加了近年来得到的部分强震记录 ,采用反映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与近场饱和特征的衰减关系模型 ,统计得到了美国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 .与用美国南加州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的美国西部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结合 ,得到了美国西部周期 0 .0 4~ 6s的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转换方法 ,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 .
俞言祥汪素云
关键词:反应谱
微型触探仪的研制及粉质粘土中的静力触探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微型触探仪,该仪器能对贯入阻力与贯入深度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同时为了进行微型静力触探试验研究,研制了一套新颖的土样制作装置。通过用微型触探仪对粉质粘土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发现,触探曲线与锥头锥角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其初始段为直线段。对粉质粘土,当锥头贯入到一定深度时,锥头阻力将趋于稳定,这是由不同围压下土体的不同破坏机理引起的。通过对触探曲线上的特征值与土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无量纲锥头阻力系数和tanφ(φ为土的内摩擦角)成近似的线性关系。另外,还得到了锥头极限阻力与临界深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崔新壮丁桦金青段祝平
关键词:静力触探粉质粘土
颗粒复合材料断裂的梁网格模型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发展一种三段式单元,改进了颗粒复合材料的梁网格断裂模型。根据单元内各段交接处的平衡条件推导了单元刚度矩阵。与已有的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颗粒和基体之间的界面区域,并且能够容纳小于网格尺寸的颗粒。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模型能够得到合理的力-位移关系和断裂模式。
刘金兴邓守春张晶梁乃刚
关键词:颗粒复合材料微结构单元刚度矩阵
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为了研究和比较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CL-CFRT),钢梁-方钢管混凝士柱框架结构(SL-CFRT)、组合梁-等刚度 RC 柱框架结构(CL-ETRC)、钢梁-等刚度 RC ...
刘阳冰郭冰刘晶波
关键词:方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
文献传递
利用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地震前兆现象被引量:15
2004年
 在地震等灾变破坏发生之前会出现一定的前兆现象,本文通过损伤力学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在灾变破坏发生之前,由损伤所释放的能量(能量释放)和加卸载响应比值Y都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这表明二者具有相同的物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较为定量地刻画出系统的损伤演化过程.如果把二者相结合则可能对地震等灾变破坏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本文结合实际震例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余怀忠尹祥础梁乃刚
关键词:损伤力学模型加卸载响应比
横向荷载作用下浅埋薄壁圆管桩的稳定性研究
2006年
许多试验已表明,薄壁圆管在弯曲过程中会发生局部屈曲以致失稳。但对于这类管在土中的弯曲稳定性尚无人研究。通过对横向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护栏立柱的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浅埋薄壁圆管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的强度,并发现随着土强度的增大,管桩荷载-位移曲线上的特征荷载都会增大。通过与刚性桩横向受载试验比较分析发现,浅埋管桩在欠稳前可看成是刚性的,只是在临近失稳时,才开始出现局部较大变形。并发现桩的容许荷载与表征土强度的静力触探锥头极限贯入阻力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基于锥头极限贯入阻力,提出了一种对应容许载荷的桩上简化土反力分布模型,并由试验数据反算得到了模型中的土反力系数。
崔新壮姚占勇商庆森
关键词:刚性桩稳定性静力触探局部屈曲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