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194)

作品数:15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程立明李子荣吕玉明裴国献张可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日友好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坏死
  • 10篇骨头
  • 10篇股骨
  • 10篇股骨头
  • 9篇头坏死
  • 9篇骨头坏死
  • 9篇股骨头坏死
  • 7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骨髓
  • 3篇分化
  • 3篇成骨
  • 2篇代谢
  • 2篇诱导分化
  • 2篇软骨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骨坏死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间充质

机构

  • 13篇中日友好医院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中日友好...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5篇程立明
  • 8篇李子荣
  • 6篇裴国献
  • 6篇吕玉明
  • 2篇石少辉
  • 2篇孙伟
  • 2篇王冉东
  • 2篇舒峻
  • 2篇郭丽丽
  • 2篇史振才
  • 2篇王佰亮
  • 2篇潘琳
  • 2篇蔡哲
  • 2篇郭万首
  • 2篇俞庆声
  • 2篇张可华
  • 1篇刘朝晖
  • 1篇洪闻
  • 1篇赵凤朝
  • 1篇闫然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犬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血管内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细胞特征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探讨B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潜能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采集犬髂骨骨髓15~20 mL,全骨髓10%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接种于含VEGF、bFGF的DMEM/F12培养液(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mL-1)体外诱导培养。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诱导分化的细胞行CD31、vWF、VEGFR-2荧光免疫蛋白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光镜下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经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7~14 d后,BMSCs诱导分化细胞CD31、vWF和VEGFR-2的表达呈阳性。结论犬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经VEGF、bFGF体外定向诱导后的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且细胞纯度高、数量大。
吕玉明程立明裴国献俞庆声蔡哲郭丽丽舒峻张可华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内皮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股骨头坏死的血流改变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1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检测临床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区和头颈交界正常区的血液灌注量。方法2007年至2008年对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82侧行股骨头钻孔减压自体干细胞植入,按照ARCO分期Ⅱ期为A组,46髋(ⅡA6髋、ⅡB22髋、ⅡC18髋);Ⅲ期为B组,36髋(ⅢA20髋、ⅢB10髋、ⅢC6髋),术中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股骨头坏死区及头颈交接区的血流灌注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坏死区灌注量为(30.2±3.0)PU,头颈交界区灌注量为(103.4±4.4)PU,B组坏死区灌注量为(30.6±2.8)PU,头颈交界区灌注量为(103.4±3.9)PU,A组和B组坏死区灌注量均低于正常区,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和B组之间坏死区和头颈交界区的灌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DF可以有效地检测股骨头坏死区血流灌注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股骨头坏死的研究中有应用价值。
闵红巍李子荣程立明史振才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血液灌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3种物质作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基本辅剂,定向诱导犬第2代BMSCs,探讨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和成骨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行犬髂骨穿刺,采集骨髓15~20mL,全骨髓10%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接种于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DMEM/FI2培养液的培养瓶(皿)中,体外扩增培养、传代。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性质。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传代后细胞体积略变大;BMSCs成骨诱导增殖后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ALP染色阳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培养14d后,细胞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体外定向诱导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骨细胞,且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
吕玉明程立明裴国献蔡哲舒峻张可华郭丽丽俞庆声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
羊骨质疏松模型在人类骨科研究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尽管啮齿类小动物目前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动物模型,大体形动物是研究人类骨质疏松疾病所必需的。羊作为骨质疏松模型有许多优点。羊足够大的体积有利于获得进行各种生化检查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和用于组织学检查的骨组织标本,也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检查的仪器用于羊的相关检查。多因素综合处理的方法是诱导羊骨质疏松模型的最有效的方法。BMD的最大减少被发现在行OVX+限制钙摄入+糖皮质激素应用的羊动物模型中。该方法所诱导的羊骨质疏松程度足以达到人类较严重骨质疏松症的程度,有可能成为研究人类骨质疏松的理想模型。羊骨质疏松模型是评估各种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如人工关节置换对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效果的理想模型。不过,羊作为更为理想的骨质疏松模型,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程立明丁铭李子荣王冉东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科
暂时性骨质疏松症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hip,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上的差异。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例(5髋)TOH及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分析其病因、发病诱因、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病情转归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X线片、MRI和ECT改变的异同点。5例TOH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29~42岁。63例(67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男53例,女10例;年龄18~70岁;根据ARCO分期标准,Ⅱ期23髋,Ⅲ期43髋,Ⅳ期1髋。结果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在发病诱因、疼痛程度、关节积液和ECT改变上无差异。TOH患者发病前无股骨头坏死相关病因;发病前无不适症状;2髋X线片表现为密度降低;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颈的上方或整个股骨头;治疗后5~11个月疼痛消失后无残留症状。65髋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患者有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诱因;10髋表现为疼痛加重;59髋X线片上有硬化改变;MRI水肿信号改变在股骨头坏死灶的外侧,水肿信号消退后仍有轻度疼痛。结论TOH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在临床表现、X线片及MRI图像改变上存在差异。
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孙伟程立明刘朝晖王佰亮石少辉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
改良游离腓骨移植结合含BMP异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结合含BMP异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10年2月,应用改良的游离腓骨移植技术共治疗股骨头坏死38例(38髋),男29例,女9例;年龄21~57岁,平均42.5岁。根据Steinberg分期,Ⅱ期15髋,Ⅲ期19髋,Ⅳ期4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为45.0~73.5分,平均64.5分。术后行X线摄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评价。结果:患者随访12个月~6年4个月,平均28.5个月。患者的X线片显示26髋有不同程度改善,10髋无明显变化,2髋恶化。术后Harris评分为45.0~92.0分,平均76.8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结合含BMP异体骨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
吕玉明程立明裴国献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腓骨移植异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
股骨头坏死的关节软骨病变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关节软骨的状况。软骨、软骨下皮质骨及软骨下小梁骨在结构和功能上被看成是一个功能单元体。软骨下小梁骨坏死,既改变了关节软骨的载荷传导与分布途径,使相邻的软骨下皮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机械性损伤,也破坏了软骨下区的微循环,影响软骨营养的获得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使相邻的软骨下皮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代谢性损伤。股骨头骨坏死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的骨缺损对覆盖其上的邻近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有损害作用。
程立明郭万首李子荣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软骨代谢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矢状位曲度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T12-L2)Cobb角。用同样方法拍摄37名健康人的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其T10-L2、T10-L12及T12-L2Cobb角,以作为对照组,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比较,t=-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10-L2,T10-L12,T12-L2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人群,WilcoxonW统计值分别为812.500,916.500及t=-8.545,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胸腰段后凸角度比正常人群的胸腰段后凸角度更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改变,这可能是胸椎间盘退变、受损及突出的原因之一。
程立明陈仲强李子荣
关键词:脊柱疾病生物力学
犬股骨头软骨下骨缺损对关节软骨结构与代谢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应用股骨头骨缺损模型研究骨缺损对其上部邻近关节软骨结构与代谢的变化,以期说明骨坏死对关节软骨的可能影响。方法将18只杂种成年犬一侧股骨头制造骨缺损模型,对侧作为对照。分别于4、12、24周各处死5、5、8只动物取材。取材前行股骨头X线检查及大体标本检查。应用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行关节软骨组织学检查,应用氨基酸分析仪及分光光度计行关节软骨组织化学定量检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模术后12周,可见到骨缺损上部邻近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变小,软骨基质染色变浅。术后24周可见到细胞排列不整齐,呈细胞簇状。紧邻骨缺损开口处软骨浅表层出现裂隙及纤维化改变。潮线模糊、中断,部分切片出现软骨血管形成改变,可见血管突破潮线现象。邻近骨缺损处软骨葡胺聚糖(GAG)减少。结论与骨坏死的结构强度和血运损害有相似之处的模型骨缺损,对邻近软骨的结构与代谢有影响,提示骨坏死塌陷前期可能会有邻近软骨的变化。
郭万首李子荣程立明王冉东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软骨组织学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及干细胞治疗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亦称缺血性或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好发于青壮年,病程进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致残率高。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有早期的脂肪栓塞学说、微血管内凝血学说和骨内高压学说等。
吕玉明程立明裴国献
关键词: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干细胞治疗病程进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