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31)

作品数:58 被引量:689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文科杨泽元张渭军段磊孔金玲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水利工程
  • 4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地下水
  • 7篇污染
  • 6篇地质
  • 6篇油污染
  • 6篇石油污染
  • 6篇石油污染土壤
  • 6篇数值模拟
  • 6篇污染土
  • 6篇污染土壤
  • 6篇值模拟
  • 5篇土壤
  • 4篇渗流
  • 4篇生态效应
  • 4篇基于GIS
  • 3篇地质体
  • 3篇多相渗流
  • 3篇生态环境
  • 3篇水环境
  • 3篇同位素
  • 3篇盆地

机构

  • 59篇长安大学
  • 7篇吉林大学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陕西省煤炭地...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陕西省石油化...
  • 1篇中国铁路设计...

作者

  • 48篇王文科
  • 12篇张渭军
  • 12篇杨泽元
  • 10篇段磊
  • 9篇孔金玲
  • 7篇曹玉清
  • 7篇翁晓鹏
  • 7篇李春荣
  • 7篇李永涛
  • 6篇杨晓婷
  • 6篇王丽
  • 6篇杨胜科
  • 5篇王雁林
  • 5篇黄金廷
  • 5篇马雄德
  • 5篇肖建英
  • 3篇梁煦枫
  • 3篇张徽
  • 3篇王丽娟
  • 3篇王杰

传媒

  • 6篇人民黄河
  • 6篇安全与环境学...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工程勘察
  • 3篇地下水
  • 3篇测绘科学
  • 2篇金属矿山
  • 2篇应用化工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土壤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2篇2008
  • 15篇2007
  • 11篇2006
  • 5篇2005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屯河流域水环境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对三屯河流域40多组环境同位素样品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山区、冲洪积扇、细土平原区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来源、混合比例,同时运用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计算了地下水补给区的高程,最后讨论了流域水循环的过程,为该区的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
王杰王哲梁煦枫张徽
关键词:环境同位素
黄河河川基流量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探讨被引量:23
2008年
河川基流量是指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的水量。论文首次对黄河河川基流量50年来的时空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河川基流量约占黄河河川径流量的44%,黄河河川基流量对维持健康黄河具有重要意义。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干支流河川基流量50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流基流量变化可划分为双峰型、单峰型、直线下降型3种类型,干流区间基流量主要减少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河川基流量具有维持河川径流、维护河流生态、湖泊以及表生生态植被良性发展等多种功能,河川基流量衰减导致湖泊萎缩、表生植被退化、加剧黄河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通过对驱动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降水量是维持河川基流量的主要来源,其变化影响黄河河川基流量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是黄河河川基流量驱动因子中最活跃的因子,基流量衰减最明显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因此维持健康的黄河必须要对黄河基流量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王雁林王文科钱云平段磊杨泽元
关键词:地下水黄河
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原位试验被引量:1
2012年
围绕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选择渭河河漫滩开展原位试验。在渭河原位试验点开挖7 m×1 m×2.8 m的探坑,以一侧剖面为研究面,刨光成垂直平面并对剖面做保护工作,方便观测。在不同层位按不同深度、在不同岩性的层位上打孔,分别安装MP-917时域反射仪与水银压力计,监测含水率及地下水压力势,并采用自制Bauwer渗水仪做持续5 d的有压入渗试验,研究非均质条件下河流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入渗速度与水头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包气带介质含水率分布与包气带结构有关,受岩性渗透系数制约,其中弱透水层的存在阻滞了水分的运移,包气带很难达到饱和,在弱透水层以上形成上层滞水并以非饱和流形式入渗。入渗速度随水层的厚度增大而增大,且入渗速度与水头高度呈对数关系。
李永涛王文科肖建英杨晓婷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水分运移河漫滩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从炼油厂污水池底泥中驯化、分离、筛选,得到4种优势石油降解菌。采用摇床培养,研究了各优势菌和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采用黄豆、苜蓿和混合菌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试验。结果表明,4种菌和混合菌25天可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0mg/L的石油烃依次降解74.36%、54.36%、78.19%、62.17%和83.73%;运行120天,苜蓿、黄豆试验田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减少46.83%和41.27%;外源混合菌的施加使两种植物的降解率分别提高到67.14%和56.92%。苜蓿或黄豆-土著微生物-外源混合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显著。
李春荣王文科柴丽红
关键词:土壤石油污染黄豆苜蓿生物修复
天山北麓中段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被引量:27
2007年
本文通过分析天山北麓中段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对比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特征的异同点,得出结论:(1)地下水化学场受到地质地貌的控制作用,自南向北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带性。(2)山前冲洪积扇区,潜水和承压水联系密切,水质好,是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的良好选择。(3)细土平原区,潜水沿河道两侧分布着一定宽度的淡水带,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河水的补给。(4)承压水是细土平原区工农业用水的首要选择;沙漠边缘和乌鲁木齐城镇区地下水水质差,不宜利用,可采用地表水或外流域调水。(5)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是受溶滤作用、蒸发作用和脱硫酸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段磊王文科曹玉清王丽娟刘斌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地下水
环境同位素在三水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7年
三水转化是现代水文学中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研究方法多集中在介质场、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等方面。环境同位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水文地质领域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根据环境同位素的基本理论,运用D1、8O、T同位素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三水的相互转化关系、转化比例等方面,得出从山区到沙漠区共经历了4次转化,不同地段的转化方式和转化量不尽相同,进一步阐述了水文地质条件,为该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王杰王文科田华刘斌谌天德梁煦枫王哲
关键词:环境同位素
轻非水相液体在非饱和带运移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中砂和0号柴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建立物理模型,研究非饱和带中轻非水相液体(LNAPLs)的运移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受重力驱动,柴油在渗漏初期及到达毛细区上边缘以前,其运动以垂向迁移为主。受孔隙度和介质渗透性能控制,横向发育程度很小,以砂槽顶部发育程度最小,整个非饱和带最大发育宽度约40 cm;锋面到达毛细区上边缘以后,污染锋面垂向发育程度减缓,柴油基本都在毛细区内横向扩展,且横向扩展始终沿毛细区上边缘发展。水相及油相负压变化主要来自油-水之间的驱替,各陶土头对应点的毛细压力反应强烈。
李永涛王文科王丽肖建英
关键词:环境科学轻非水相液体非饱和带运移多相渗流
石油污染土壤对黄豆生长的生态毒性效应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分析石油污染对黄豆的生态毒性。【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不同石油烃质量浓度对黄豆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石油污染对黄豆生长性状、籽粒品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考察了黄豆不同器官中石油烃的残留量。【结果】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为3~5g/kg时,其对黄豆幼苗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影响甚小;当其质量浓度为10g/kg时,叶绿素含量减少10.8%,MDA含量增加12.4%,SOD活性降低9.8%。田间试验表明,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为10g/kg时,黄豆的出苗率、株高、根重及籽粒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和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8.1%,10.0%,18.6%和7.7%;当土壤中石油烃的质量浓度由10g/kg增加到30,50g/kg时,黄豆根部石油烃残留量由3.15mg/kg增加到10.64,17.87mg/kg,黄豆籽粒中的苯并[a]芘含量由4.71μg/kg上升到5.32,5.59μg/kg,石油烃对黄豆的生长性状和籽仁品质有明显毒害作用,但对土壤细菌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黄豆生长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的安全限量为5g/kg,黄豆不同部位石油烃的残留量表现为根〉茎〉叶〉荚〉籽粒。
李春荣王文科曹玉清田华
关键词:石油污染黄豆生态毒性石油烃
基于四面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剖切算法研究
2010年
为了获取三维地质体任意方向的剖面图,在四面体建模的基础上,利用面与面之间的相切关系以及四面体剖切后拓扑关系的一致性,在三角形自分解基础上完成了三维地质体的任意剖切,并在VC环境下利用OpenGL对该剖切进行了显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三维地质体任意方向的剖切处理,提高了绘制地质剖面图的效率。
张渭军
关键词:三维地质体剖面图四面体OPENGL
关中盆地秦岭山前地下热水的循环机理被引量:4
2015年
地热资源作为清洁能源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倍受青睐,而地下热水循环机理的研究是合理开发地热资源的前提。以关中盆地横跨山前冲积扇-黄土台塬-冲积平原三类地貌单元的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地下热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下热水动力场、化学场和同位素场的研究构建了关中盆地秦岭山前地下热水的循环模式:地下热水主要来自第四纪末次冰期海拔2 006~2 032 m大气降水的补给,大气降水经秦岭山前断层破碎带向下渗透进入盆地深部,在异常高的地热梯度下受热后沿着渭河北侧导水断裂带上升。从补给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热水径流速度由快变缓,年龄逐渐变老(从21 097 a到31 809 a),水化学类型由HCO3—Na型向Cl—Na型过渡,水岩作用从弱到强,依次发生了溶滤作用、脱硫酸作用和去白云岩化作用,可交换岩石对地下热水18O的贡献比例依次为0%、〈10%、10%~25%。
尚海敏于进庆王文科李国敏李倩睿
关键词:地下热水典型剖面关中盆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