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2181)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海燕高阳孙新革杨智赵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篇油田
  • 2篇盆地
  • 2篇南堡凹陷
  • 2篇凹陷
  • 2篇CO2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统计
  • 1篇盐矿
  • 1篇盐矿物
  • 1篇岩石
  • 1篇沙河街组
  • 1篇深部
  • 1篇滩坝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矿物
  • 1篇前陆
  • 1篇前陆盆地
  • 1篇圈闭
  • 1篇准噶尔盆地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化中原...

作者

  • 5篇李海燕
  • 4篇高阳
  • 1篇王延杰
  • 1篇罗超
  • 1篇赵睿
  • 1篇杨智
  • 1篇孙新革
  • 1篇彭仕宓
  • 1篇于兴河
  • 1篇吴小斌
  • 1篇许明阳
  • 1篇黄海龙
  • 1篇张建丽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堡凹陷CO_2在咸水层中的矿化封存机理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探讨CO2注入咸水层后岩石及流体的变化,应用研制的高压釜实验装置,模拟地层条件下(109℃、33.1MPa)饱和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证明CO2矿化封存的可行性,并分析超临界CO2注入后岩样中矿物的溶蚀、沉淀及溶液的变化原因.实验前后岩心质量、扫描电镜及溶液检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超临界的CO2溶于水使咸水层酸性增强,然后与碎屑岩储层砂岩相互作用改变砂岩的矿物组成,生成固碳新矿物,从而实现CO2的永久封存;在CO2—水—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砂岩中的长石、黏土等可溶矿物发生溶蚀,同时也生成方解石、菱镁矿和菱铁矿等固碳矿物及高岭石、绿泥石等非固碳矿物,其中固碳矿物的生成表明该储层CO2封存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模拟超临界CO2注入后,短时间内岩石中的长石溶蚀和黏土矿物的溶解过程及新矿物的沉淀,为CO2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李海燕高阳王万福陈昌照黄海龙
关键词:CO2南堡凹陷
亚诺斯前陆盆地MM油田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被引量:3
2015年
MM油田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境内亚诺斯前陆盆地东部斜坡带,远离西部烃源灶,以微幅度、小规模岩性-构造油藏为主。本文通过研究亚诺斯盆地构造演化史并充分结合研究区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出MM油田具有"远源复合输导,断层遮挡式成藏"的油气成藏规律,油气远源输导控制油藏丰度,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聚集,断层侧向封闭控制油藏分布,圈闭大小及储层物性条件直接影响油藏规模。在研究区,卡沃内拉组C7段储层为油气侧向运移主要载体,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主要通道,断层断距与盖层厚度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圈闭条件共同控制MM油田成藏模式,形成了断鼻、岩性-断层及断层-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
冯方王晓杰吕本勋吴小斌李海燕
关键词:成藏规律成藏模式
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深层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高尚堡地区深层沙河街组三段2+3亚段(Es_3^(2+3))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成岩作用,目前处于早成岩B期与中成岩A期成岩阶段。由于塑性组分含量高,储层早期经历强烈的压实作用,原始孔隙度损失约20.8%;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伴随有机质的热演化,早成岩B期开始长石等易溶矿物在有机酸的选择性溶解作用下发生溶蚀,开始出现石英次生加大与自生高岭石沉淀,同时蒙脱石向伊利石与绿泥石转化,伊/蒙混层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中成岩A期砂岩原始孔隙已残留较少,长石、岩屑的溶解作用则贡献7.5%的次生孔隙,促成深层有利储层的发育。
高阳张建丽李海燕于兴河
关键词:成岩作用孔隙演化沙河街组
辫状河储集层夹层发育模式及其对开发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为例被引量:38
2015年
通过对露头原型模型、岩心和测井综合分析,基于砂体构型,研究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辫状河储集层内部夹层类型、形成机理和分布模式,并对夹层进行井间分布预测。风城油田辫状河储集层内部夹层分为4类:坝内夹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岩性上可分为泥质砂岩夹层和细粒夹层两种类型。利用岩心刻度测井进行单井夹层识别,应用多点统计学方法建立夹层训练图像,进行井间夹层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夹层整体上大小不一、分布零散,呈薄厚不等的透镜状分布。应用夹层三维模型指导B试验区水平井设计,实践表明夹层预测对提高原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燕高阳王延杰孙新革杨智赵睿
关键词:风城油田准噶尔盆地
CO_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埋存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目前,在深部咸水层中实施CO2地质埋存的减排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最有效的现实选择。CO2在咸水层中的埋存机制主要包括构造圈闭埋存、残余气埋存、溶解埋存和矿物埋存4种基本方式。构造圈闭埋存是CO2向上运动到致密隔层受到遮挡后,在地质体中聚集,形成CO2气相埋存,构造圈闭埋存包括闭合构造和开放构造,闭合构造的优势是可以有效限制储层中自由CO2的横向和纵向运移,缺点是气水接触面被限制在一个十分小的接触区域中,从而限制了CO2溶解,开放构造的优势是CO2和周围地层水大面积接触,有利于CO2溶解,缺点是需要对一个很大的区域进行精细表征以确定可能的气体泄漏路径并进行区域监控;残余气埋存是由于驱替和吸吮相渗滞后,部分CO2以残余气形式被埋存起来;溶解埋存是CO2溶解在水中,与水中的钙、镁、铁等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实现CO2圈闭埋存;矿物埋存是CO2与储层岩石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或HCO-3,实现CO2埋存。各种埋存方式随埋存时间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埋存安全性级别也各不相同。本文对咸水层CO2埋存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指导中国咸水层CO2埋存工程顺利进行。
李海燕彭仕宓许明阳罗超高阳
关键词:C02深部碳酸盐矿物构造圈闭CO2化学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