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BN2010050)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黄金田沈永龙吕富戈贤平王爱民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石磺
  • 4篇瘤背石磺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淀粉酶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技术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物质
  • 1篇饲料
  • 1篇饲料原料
  • 1篇培育密度
  • 1篇人工养殖
  • 1篇中营养
  • 1篇纤维素
  • 1篇纤维素酶
  • 1篇消化率
  • 1篇消化酶
  • 1篇消化酶活性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4篇王爱民
  • 4篇戈贤平
  • 4篇吕富
  • 4篇沈永龙
  • 4篇黄金田
  • 2篇蔡万存
  • 2篇沈楠楠
  • 1篇刘成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 200只个体均一的瘤背石磺[初均重(16.82±2.14)g]随机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同盐度梯度(5、15、25、35和45)下饲养,期间用海泥与螺旋藻粉(m∶m=5∶1)拌饲投喂。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饲养30 d后测定消化道不同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1)各消化酶在幽门胃、贲门胃、肝胰腺和肠中均有分布,但各消化器官之间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胃[(91.46±0.57)U/g]、肝胰腺[(72.63±0.59)U/g]、肠[(44.78±0.66)U/g]和贲门胃[(40.12±0.45)U/g];淀粉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腺[(87.11±1.31)U/mg]、幽门胃[(45.72±1.06)U/mg]、肠[(26.52±1.05)U/mg]和贲门胃[(23.68±0.82)U/mg];纤维素酶活性以肝胰腺[(2.02±0.01)U/mg]最高,其次是肠[(1.01±0.01)U/mg],最低的是幽门胃[(0.53±0.01)U/mg]。2)盐度对各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除肝胰腺中的蛋白酶以外,幽门胃、贲门胃、肝胰腺和肠中各消化酶活性随盐度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在盐度15和25时活性最高,盐度45时活性最低。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度(盐度5~25)对各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均具有激活作用;其中,盐度15~25时消化酶活性最高,有利于瘤背石磺对饵料的消化吸收;而当盐度高于25时,则会抑制消化酶活性。
沈永龙戈贤平黄金田王爱民吕富
关键词:瘤背石磺盐度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瘤背石磺对9种常规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2013年
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由70%基础饲料(螺旋藻)和30%试验原料组成试验日粮,研究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对鱼粉、肉骨粉、豆粕、玉米蛋白粉、棉籽蛋白粉、菜粕、棉籽粕、小麦粉和玉米粉9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钙及总磷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用初均重(16.82±2.14)g的瘤背石磺2 40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且以饲喂螺旋藻粉组为对照组。结果显示,9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钙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的范围分别为33.24%~55.29%、27.30%~79.35%、36.91%~69.81%、34.89%~65.04%、25.35%~75.78%、21.54%~72.57%、44.98%~74.64%和10.42%~32.15%。在7种蛋白饲料中,以玉米蛋白粉的各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较高,棉籽蛋白粉和棉粕次之;在两种能量饲料中,以玉米粉的各项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较高,但低于玉米蛋白粉。由此可见,玉米蛋白粉可作为瘤背石磺优质饲料原料来替代或部分替代螺旋藻;同时,玉米粉和棉籽蛋白粉也可以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合理搭配、适量使用。
沈永龙黄金田戈贤平王爱民吕富刘成
关键词:瘤背石磺常规饲料原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不同孵化方式、培育密度和附着基对瘤背石磺人工繁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水温25~26℃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采用3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和9 d;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个/mL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在生产过程中,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个/mL为宜,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沈永龙黄金田戈贤平王爱民吕富蔡万存沈楠楠
关键词:孵化培育密度附着基
几种重要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人工养殖成活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该试验通过模拟生态环境的方式系统研究了温度、盐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室内养殖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养殖温度为20~26℃且昼夜温差不高于3℃,盐度控制为35左右,相对湿度调节为80%以上,养殖密度低于50只.箱-1(333只.m-3),底泥采用海边高潮线附近的表层粉砂性盐成土,以3 cm的厚度铺于养殖箱底部,光照强度低于70 lx时瘤背石磺死亡率最低,其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且与其他各试验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养殖瘤背石磺需控制温度、盐度、相对湿度、养殖密度、光照强度及底泥等各项指标;同时通过模拟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条件等方式能够提高瘤背石磺成活率,从而实现人工条件下的长期养殖。
沈永龙黄金田戈贤平王爱民吕富沈楠楠蔡万存
关键词:瘤背石磺养殖技术环境因子成活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