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284)
- 作品数:6 被引量:233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敏鸣邹煜周华王丽君商德胜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5年
- 周华张敏鸣毛辉
-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抗血管生成治疗成药原位癌浸润癌
- 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被引量:32
- 2006年
-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34例肺癌进行动态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34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6.17±9.17)HU、0.12±0.05、(0.31±0.08)ml.min-1.ml-1、(26.85±11.52)%、(191.20±132.65)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6,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30,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5)。结论DCE-CT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 周华张敏鸣肖圣祥王丽君周敏邹煜
-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 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将58例原发性肺癌根据病理报告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所有病例行动态增强MR扫描,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肺癌动态增强MRI参数,并对癌肿作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分析上述数据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癌淋巴结转移组(35例)的MVD及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3例)[MVD分别为(72.37±13.74)条/0.74mm2、(42.61±16.18)条/0.74mm2;SS分别为(5.05±1.16)%/s、(2.57±1.09)%/s](t值分别为7.521、8.157,P值均<0.01)。利用ROC曲线分析,当以SS值>3.8%/s或MVD值>63条/0.74mm2作为强烈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时,参数SS较MVD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分别为85.7%(30/35)、74.3%(26/35)]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9%(51/58)、82.8%(48/58)]。2条ROC曲线下的面积AZSS、AZMVD分别为0.958、0.920,AZSS>AZMVD,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结论参数MVD与SS均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和判断预后指标,而且快速、无创的动态增强MRI方法较病理组织学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汪启东商德胜余国伟
- 关键词:淋巴转移新生血管化病理性ROC曲线
- 肺癌肿瘤血管生成CT及MR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30
- 2005年
-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MR灌注成像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84 例肺癌分别进行动态增强CT和MR扫描,计算分析各动态增强CT、MRI参数及肿块增强特点,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T、MR灌注影像可更直观的显示肺癌增强特点。动态增强CT各参数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58,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298,P>0.05);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E4 与肺癌MVD呈正相关,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74,P<0.01)。结论:CT、MRI灌注成像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 张敏鸣周华邹煜
- 关键词:肺癌肿瘤血管生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33
- 2004年
-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SPNs) ,并探讨该方法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0例患有无钙化的SPNs (直径≤ 30mm)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SPNs的时间 密度曲线 (T DC)模式 ;记录其增强前密度值、增强峰值 (PH)、SPN与主动脉PH值的比值 (S/A)以及SPNs的强化模式 ;计算SPNs的灌注值。结果 恶性、良性及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 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 (P <0 0 0 0 1;P <0 0 0 0 1)和S/A比值(χ2 =32 6 2 ,P <0 0 0 0 1;χ2 =15 4 6 ,P <0 0 0 0 1)显著高于良性结节 ;而恶性和炎性结节之间的PH(P =0 96 )和S/A (χ2 =0 35 ,P =0 5 5 )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炎性结节增强前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 <0 0 5 )。恶性和炎性结节的灌注值均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P <0 0 1) ,而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灌注值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 (P =0 6 3)。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提供了SPNs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 ,并可用于无创性地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 张敏鸣周华邹煜
- 关键词:动态增强CT孤立性肺结节图像增强
-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 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于术前行动态增强MR扫描 ,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动态增强MRI参数 ,如最大增强线性斜率 (steepestslope ,SS)、增强峰值 (peakheight,PH)、增强后第 1、2、4分钟时信号强度改变率(E1、E2 、E4)等 ,分析各动态增强MRI参数及强化形态学表现 ,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ty,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4 8例肺癌微血管密度均数为 (5 6 .0 7± 2 2 .6 1)条 /0 .74mm2 。其中鳞癌 (2 6例 )为 (4 4 .4 1± 16 .2 8)条 /0 .74mm2 ,腺癌 (2 2例 )为 (6 9.86± 2 1.4 7)条 /0 .74mm2 条 /0 .74mm2 ,MVD计数腺癌高于鳞癌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 =4 .6 6 6 ,P <0 .0 1)。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 、E4与肺癌MVD呈正相关 ,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 (r=0 874 ,P <0 .0 1)。结论 肺癌的微血管密度是其在动态增强MRI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商德胜汪启东
- 关键词:肺癌MRI肿瘤血管生成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