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XJDX0201-2006-04)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吕芳苏幼红张富春李江伟侯世斌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羟基
  • 3篇羟基红花黄色...
  • 3篇抗原
  • 3篇红花
  • 3篇红花黄
  • 3篇红花黄色素
  • 2篇人工抗原
  • 2篇间接ELIS...
  • 1篇植物活性成分
  • 1篇肿瘤
  • 1篇肿瘤作用
  • 1篇酶联
  • 1篇酶联免疫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酶联免疫吸附...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吸附
  • 1篇抗血清
  • 1篇抗肿瘤
  • 1篇抗肿瘤作用

机构

  • 4篇新疆大学

作者

  • 4篇李江伟
  • 4篇张富春
  • 4篇苏幼红
  • 4篇吕芳
  • 3篇侯世斌

传媒

  • 2篇中草药
  • 1篇食品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抗羟基红花黄色素A抗血清的制备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人工抗原的构建,制备抗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特异性抗血清。方法:采用直接合成法将HSY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的共价偶联,分别合成免疫抗原HSYA-BSA和包被抗原HSYA-OVA,并进行相关鉴定;用合成的人工抗原免疫家兔,制得抗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特异性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鉴定。结果:根据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HSYA和BSA的结合比是50:1,HSYA和OVA的结合比是112.8:1;理想的包被抗原的浓度为4μg/ml,抗血清和二抗的工作浓度分别为1:200和1:2000;交叉反应实验表明,该抗体与芦丁、金合欢素的反应率均接近于零;亲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0.25~2μg/ml浓度范围内,抑制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6.213lgx+102.47(r=0.9575),抑制中浓度IC50为1.5μg/ml,最低检测限为0.250μg/ml。结论:通过直接偶联法可以成功制备出具有抗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特异性抗血清。
侯世斌吕芳苏幼红张富春李江伟
关键词:羟基红花黄色素A半抗原抗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对过碘酸钠法和直接法制备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全抗原进行比较,以期获取理想的羟A人工抗原。方法:通过透析液的颜色变化、紫外扫描、红外扫描及动物免疫试验等比较两种方法合成的人工抗原特点。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人工抗原在紫外扫描中都有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只是受偶联基团的影响特征峰都蓝移到275nm附近,但是直接法的400nm处羟A特征峰保留,过碘酸钠法的消失。对直接法的偶联物进行红外扫描,显示羟A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峰和蛋白的特征吸收峰。过碘酸钠法的经过五免老鼠仍然监测不到针对羟A的特异性抗体,用直接法的免疫抗原继续免疫二次产生了抗羟A的特异性抗体,三免血清效价达1:3200;用直接法的免疫两只新西兰大白兔六免抗HSYA抗体效价达1:3200以上。结论:直接法适合制备羟A人工抗原,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可靠的前提条件。
侯世斌吕芳苏幼红李江伟张富春
关键词: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间接ELISA
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的制备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的偶联方法,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方法通过偶联物透析液的颜色变化、紫外图谱、红外扫描图谱及动物免疫试验来鉴定制备的人工抗原。结果HSYA-BSA人工抗原在紫外扫描中表现出HSYA和BSA的特征吸收峰;在红外扫描中HSYA-BSA具有HSYA特征官能团的吸收峰和氨基酸的特征吸收峰;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产生抗HSYA的特异性抗体,血清效价可达1∶3 200;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BSA和HSYA的结合率是1∶50。结论通过直接偶联法成功制备出具有免疫原性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
侯世斌李江伟苏幼红吕芳张富春
关键词:羟基红花黄色素A人工抗原间接ELISA
植物活性成分对表观遗传调节的研究概况被引量:8
2008年
表观遗传学是以不改变基因DNA序列编码的方式来改变遗传基因表达的一种遗传方式,主要涉及DNA甲基化作用的改变、RNA沉默、染色质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基因印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参与肿瘤的形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的形成会受到遗传学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因此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进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可通过对表观遗传学进行调节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然而这些药物因骨髓抑制作用及其他副作用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植物活性成分的遗传毒性不明显,在抗癌、抗突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有关具有表观遗传调节作用的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概述了植物活性成分与肿瘤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关系的近期研究情况。
吕芳苏幼红张富春李江伟
关键词:植物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