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GT201105)

作品数:6 被引量:71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怡陈思广罗维斯张霞倪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3篇民国
  • 2篇文学
  • 2篇写作
  • 1篇代文
  • 1篇新文学
  • 1篇形式论
  • 1篇叙述范式
  • 1篇学史
  • 1篇杂文
  • 1篇杂文创作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权力
  • 1篇治权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世纪中国文学
  • 1篇女兵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写作

机构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怡
  • 1篇陈思广
  • 1篇张霞
  • 1篇倪海燕
  • 1篇罗维斯

传媒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认同与触发——《女兵自传》的接受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女兵自传》是新文学长篇小说接受史上惟一的一部具有革命意味却在海峡两岸的接受者中,接受视野相近、接受阈值相仿、接受环链相承的传记小说,其接受视野导源于《从军日记》,至《一个女兵的自传》已基本生成,在高度的真实性、强烈的时代感、原生态的本色美、革命文学的纪念碑、女兵形象的典型性及其意义上生成了既定视野,为接受者所公认,之后虽在女性文学及其地位以及作家与外国文学的比较视野上有所扩展,但总体而言不够丰富,一些视野有待展开,但是,它所触发的群体期待,具有永远的启迪意义。
陈思广
“民族形式”论争中国民党及右翼文人的态度——民国机制下“民族形式”论争新识之一被引量:3
2012年
在国统区"民族形式"论争显现出与"大众化"等问题的趋同时,国民党方面对此是有所关注和参与的。随着此次论争的发展深入,右翼文人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揭露了"民族形式"背后隐含的与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相悖的"阶级"立场。
李怡罗维斯
关键词:国民党民族形式论争
政治权力场域与民国左翼“自由撰稿人”作家被引量:1
2012年
政治权力场域中的各种力量与关系,如获得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在朝在野的政党之间的权力争夺、以及其他非主导性的权力结构等,是制约现代作家尤其是左翼"自由撰稿人"作家的重要因素。政治权力场域的控制,让左翼"自由撰稿人"作家队伍逐渐分化,既有投机性的,也有机智应对政治权力场域、坚持左翼知识分子立场的。
张霞
关键词:政治权力场域左翼
民国法律形态与女性写作
2012年
对于民国时代的写作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女性写作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出现了当时和之后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系列女作家,如苏青、张爱玲、萧红、陈衡哲、凌叔华、林徽因、苏雪林等。这些写作的女性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都受到良好的新式教育,其作品都通过现代传媒而得以发表出版。民国法律条文中对女子参政、受教育权利、婚姻自由等的规定,在客观上对女性写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倪海燕
关键词:民国法律女性写作
大文学视野下的鲁迅杂文被引量:6
2014年
关于鲁迅杂文的“文学性”问题,长期以来学界都充满争议,海外汉学界一般都肯定鲁迅的小说,但大多对其杂文不以为然,斥之为创作力衰退的产物。除了我们过去长期将“匕首”与“投枪”的比喻简单政治化加强着阅读界的反感外,鲁迅本人一度对于杂文创作的“低调”也可以说是部分原因,但问题还有另外的一方面,从整体上看,鲁迅其实对自己的这一文体是相当在意的,杂文创作不仅伴随了鲁迅的一生,而且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并最终十分看重自己的这一观念,正如“杂文”之于鲁迅是创造性的文体,缘杂文而生的“文学”观在鲁迅那里同样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文学”概念并不一致,文学史的评价从来就不是用一种业已固定的文学观衡量不断涌现的崭新的文学现象,凡是不符合固有文学观念的都通通不予承认,恰恰相反,有生命力量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是不断对新的文学现象加以理解和体察,特别是为那些前所未有的“现象”寻找到“存在”的理由,重新勘定他们之于文学史的特殊价值。
李怡
关键词:鲁迅杂文杂文创作文学观念文学现象写作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被引量:57
2012年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依托"新文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叙述概念加以展开,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若干亟待反思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在于,这些概念和叙述方式都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特定的国家历史情态,从而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今天,文学史应在更符合中国自己的历史情态的基础上叙述文学的史实,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民国文学史"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不过,重要的不是概念的提出,而是我们需要通过新框架的研究揭示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独特的生成机制。研究在不同细节上展开的"文学机制",有别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简单移植。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属于中国自身特征的一系列规律有望获得独立的挖掘,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李怡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民国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