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0807)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弓虎军张云翔岳乐平孙博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碎屑
  • 1篇碎屑锆石
  • 1篇气候意义
  • 1篇锆石
  • 1篇黏土
  • 1篇粒度
  • 1篇粒度特征
  • 1篇洛川黄土
  • 1篇黄土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意义
  • 1篇红黏土

机构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孙博亚
  • 1篇岳乐平
  • 1篇张云翔
  • 1篇弓虎军

传媒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洛川剖面12个层位的锆石粒度分析测量,探讨洛川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反应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Quanta40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并用Scandium软件对锆石的二次电子图像进行粒径测量。结果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新近纪红黏土中存在大量碎屑锆石,除L24层黄土外,其余黄土层中的锆石粒度均显示出相似的分布特征,主要粒级分布于20~60μm之间,与全岩粒度相比,其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均有差异,但L9与L15层中锆石中值粒径与全岩差异最小,红黏土中差异最大。结论成壤作用对粉尘沉积物全岩粒度分析结果影响较大,而对稳定重矿物锆石粒径影响较小。第四纪黄土L9与L15层全岩粒度分析中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应归因于此时粉尘沉积物土壤化过程中成壤作用减弱。新近纪红黏土粗颗粒锆石百分含量的增加,并不预示着此时冬季风的明显加强,而是与周缘裸露的基底岩石提供了近距离的物源有关。L24层黄土在各项粒度指标均显示出其特殊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孙博亚张云翔弓虎军岳乐平
关键词:红黏土碎屑锆石粒度古气候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