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12)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钟大赉季建清庆建春张志诚孙东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貌
  • 2篇裂变径迹
  • 1篇大峡谷
  • 1篇地貌学
  • 1篇地形高差
  • 1篇新生代
  • 1篇岩体
  • 1篇岩屑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山脉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南...
  • 1篇中下游
  • 1篇晚新生代
  • 1篇峡谷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流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篇季建清
  • 2篇钟大赉
  • 1篇雷永良
  • 1篇陈建军
  • 1篇龚俊峰
  • 1篇苏哲
  • 1篇孙东霞
  • 1篇张进
  • 1篇王二七
  • 1篇刘静
  • 1篇张志诚
  • 1篇庆建春
  • 1篇贾承造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频谱分析法在反演造山带地形高差演化中的应用——以中国大别山、米仓山和美国内华达山脉为例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低温热年代学已极大改善了人们对地壳内(1~6 km)隆升和剥蚀过程的认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采集除了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等恶劣条件的制约以外,在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解释或以此计算造山带的隆升剥露速率...
苏哲刘静张鲁新王二七
关键词:古地形构造地貌学
文献传递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9
2009年
以西藏米林派为分界点,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河流特性,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马蹄形大拐弯,与中游的宽谷河道显著不同.分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米林河段和大峡谷下游地东河段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结果.分析显示,米林河段AFT年龄集中在10.7和26.8Ma,地东河段AFT显示年龄集中在2.5,7.1和12.6Ma.由于河床砂岩屑是上游方向裂点向下到岩屑沉积点之间流域地质体经剥蚀和水流分选平均后的产物,据此可以推定,米林上游到加查河段流域的地质体和大峡谷下游地东以上到直白河段流域的地质体经历了不同的冷却历史.从统计的结果上看,米林以上到加查的中游河段地质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冷却,分别为10.7和26.8Ma前后,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在流域地质体的冷却主要发生于2.5Ma前后,这一结果证实,以南迦巴瓦峰为核心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2.5Ma以来经历了快速和独特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的流域属于相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即冈底斯岩带、雅鲁藏布缝合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但是,二者热史演化的迥然差异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流域地质体在2.5Ma以来的冷却过程似乎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显示其可能与气候因素引起的强烈剥蚀作用密切相关.
孙东霞季建清张志诚龚俊峰陈建军庆建春钟大赉
关键词:裂变径迹流域地貌
青藏高原东南缘察隅地区晚新生代岩体差异抬升-剥露和高原扩展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4
2008年
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抬升扩展的研究是联系青藏高原周缘陆内变形发展特征的重要问题。通过藏东南察隅地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自北向南的德姆拉岩体、阿扎贡拉岩体和察隅岩体受控于断裂构造而表现出的晚新生代差异抬升—剥露是高原向周缘扩展的一种指示。抬升—剥露的时序为15.1~13.7Ma、6.3~4.3Ma、3.5~3.3Ma、1.9~1.7Ma和1.1~1.0Ma,活动性总体上向南扩展和迁移。晚中新世(约6~5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藏东南—滇西北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势发展格局。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到东南部,高原晚新生代陆内变形向周缘的扩展和增生表现出多阶段、准同时和不均衡的发展特性。
雷永良钟大赉贾承造季建清张进
关键词:裂变径迹晚新生代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