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作品数:380 被引量:3,132H指数:27
相关作者:宋云涛金革王坚杨晓东夏佳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0篇期刊文章
  • 9篇学位论文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0篇天文地球
  • 93篇核科学技术
  • 7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2篇机械工程
  • 26篇理学
  • 16篇电气工程
  • 1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5篇电子电信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3篇EAST
  • 31篇LAMOST
  • 31篇大陆科学钻探
  • 29篇地壳
  • 28篇中国大陆科学...
  • 20篇加速器
  • 20篇GPS
  • 20篇储存环
  • 16篇托卡马克
  • 15篇地壳运动
  • 15篇测井
  • 14篇地震
  • 14篇主孔
  • 13篇变质
  • 12篇光源
  • 11篇观测网
  • 11篇观测网络
  • 10篇地壳运动观测...
  • 10篇电子冷却
  • 10篇上海光源

机构

  • 80篇中国科学院等...
  • 63篇中国科学技术...
  • 51篇中国科学院近...
  • 34篇中国科学院
  • 29篇中国科学院国...
  • 25篇中国地震局
  • 20篇中国科学院上...
  • 16篇吉林大学
  • 16篇中国地震局地...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1篇国家地质实验...
  • 9篇中国大陆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自...
  • 7篇长春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长...
  • 7篇俄罗斯科学院
  • 5篇合肥工业大学
  • 4篇江南大学

作者

  • 21篇宋云涛
  • 17篇金革
  • 16篇王坚
  • 15篇杨晓东
  • 15篇夏佳文
  • 13篇王祝文
  • 12篇武松涛
  • 12篇杨庆喜
  • 11篇翟超
  • 11篇赵燕平
  • 11篇王琪
  • 10篇刘菁华
  • 10篇任间
  • 10篇罗家融
  • 10篇于成浩
  • 10篇胡红专
  • 9篇宋明涛
  • 9篇罗立强
  • 8篇徐海军
  • 8篇欧新功

传媒

  • 28篇大地测量与地...
  • 27篇强激光与粒子...
  • 2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0篇原子能科学技...
  • 15篇核聚变与等离...
  • 14篇计算机工程
  • 14篇微计算机信息
  • 12篇高能物理与核...
  • 10篇光学精密工程
  • 10篇核电子学与探...
  • 9篇岩石学报
  • 8篇核技术
  • 7篇吉林大学学报...
  • 7篇石油钻探技术
  • 7篇原子核物理评...
  • 6篇地质学报
  • 6篇测绘科学
  • 5篇机械与电子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5篇天文研究与技...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12篇2011
  • 20篇2010
  • 26篇2009
  • 28篇2008
  • 55篇2007
  • 31篇2006
  • 45篇2005
  • 39篇2004
  • 55篇2003
  • 24篇2002
  • 18篇2001
3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GNSS数据多路径误差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应用TEQC和TEQCSPEC软件,得到陆态网络黑龙江省GNSS连续观测站数据多路径误差RMS变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显示:各测站多路径误差均满足中国地壳运动观测技术规程的要求;设置数据处理时截止高度角为15°,可抑制多路径影响;相邻两天多路径效应重复性较强;相关系数随间隔天数衰减较快;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测站多路经误差主要成分集中在低频段;黑龙江省各测站多路径误差可以归结为随机信号,应从统计意义上进行研究。
赵谊孙建中常金龙于露
关键词:多路径误差TEQCMP2
EAST装置ICRF加热天线的电磁力分析
2007年
结合EAST超导托卡马克的物理运行参数,计算给出了装置在等离子体突然破裂时ICRF加热天线上感应电流和电磁力解析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图讨论了电磁力的极限情况和对ICRF加热天线结构的影响。
杨庆喜宋云涛武松涛
关键词: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电磁力微波天线
螺线管磁场缺陷对电子束横向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1年
分析了直螺线管磁场缺陷的来源 ,考虑了电子束的空间电荷作用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计算了磁场缺陷对电子束横向温度的影响 ,获得了电子冷却装置中直螺线管磁场的均匀性要求 .结果表明 ,当相对磁场缺陷小于 1× 1 0 -3时 。
杨晓东宋明涛夏佳文张文志原有进魏宝文
关键词:电子冷却磁场误差螺线管电子束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苏北高压变质带绿片岩中石榴石内文石包裹体的发现被引量:18
2002年
苏北高压变质带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南缘,露头多为绿片岩相的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典型的蓝片岩仅见于灌云县杨集的钻孔岩心中。本文通过拉曼光谱研究,在连云港地区的绿片岩内石榴石中发现文石(CaCO3)包裹体。文石呈细小包裹体残留于细粒半自形石榴石斑晶中。这些石榴石作为低扩散的刚性矿物,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反应证据保存在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包体矿物组合中。文石包裹体的存在证明苏北高压变质带北部的、即本区出露的这套岩系是早期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晚期又叠加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高压变质地体。
邱海峻许志琴张泽明杨经绥杨天南张建新李海兵
关键词:文石高压变质带石榴石绿片岩拉曼光谱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被引量:22
2005年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
吴耀金振民欧新功徐海军王璐
关键词:超高压岩石生热率岩石圈热结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重离子治癌装置研究被引量:17
2001年
介绍了重离子治癌装置的最新发展状况 ,比较了两类典型的旋转机架的结构及光学特性 ,给出了离子光学的限制条件 .设计了一台桶形机架 ,为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应用于医学治疗进行了预研 .
宋明涛詹文龙魏宝文杨晓东夏佳文张文志原有进
关键词:离子光学
冷却储存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设计被引量:2
2002年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简称CSR)工程中的测量控制网建立。根据控制网设计的原理 ,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对CSR全局控制网、主环及实验环等的局部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 。
汪守金满开弟蔡国柱
关键词:CSR
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在HT-7极向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3年
文章描述了将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应用到核聚变领域,利用VxWorks优异的实时性和多任务调度实现了对等离子体放电的实时控制,并且给出了在VxWorks下进行实时控制软件开发的过程。
王枫罗家融
关键词: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多任务
EAST真空隔断结构设计与热力耦合分析
2013年
介绍了真空隔断的结构设计,并利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了真空隔断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热力耦合分析,计算得到了结构在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真空隔断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为其进一步的优化奠定基础。
史善爽宋云涛王忠伟张善文
关键词:EAST热力耦合分析
LAMOST观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构架被引量:2
2005年
体系结构的设计在整个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居于重要地位,LAMOST观测控制系统的开发以体系结构为中心。在体系结构的构架中,根据LAMOST系统复杂性,研制时间长,软件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参考各种体系结构模式,采用了基于构件的层状体系结构,同时融合了MVC,代理等模式。
王坚金革虞孝麒万长胜郝黎凯李昔华
关键词:LAMOST体系结构
共4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