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139)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4
相关作者:金钢胡先贵宋彬邵成浩张怡杰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胰腺
  • 5篇肿瘤
  • 4篇胰腺肿瘤
  • 4篇腺癌
  • 4篇腺肿瘤
  • 3篇胰十二指肠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胰十二指肠切...
  • 3篇胰腺癌
  • 3篇十二指肠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十二指肠切除...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2篇导管
  • 2篇动脉
  • 2篇新生淋巴管
  • 2篇胰腺导管
  • 2篇预后
  • 2篇神经丛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攀枝花市仁和...

作者

  • 8篇金钢
  • 7篇胡先贵
  • 5篇张怡杰
  • 5篇邵成浩
  • 5篇宋彬
  • 4篇何天霖
  • 4篇经纬
  • 4篇李刚
  • 3篇刘瑞
  • 3篇程鹏
  • 2篇周颖奇
  • 1篇邵卓
  • 1篇陈颖
  • 1篇王朝军

传媒

  • 3篇中华胰腺病杂...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胰腺癌神经侵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胰腺癌的神经侵犯(PNI)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及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但目前为止,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本文综述了近来在神经侵犯机制中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包括诸如神经分布,临床病理因素,淋巴管及血管,细胞因子,黏附分子,一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以及黏蛋白在神经侵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也对胰腺癌诊治手段的进步进行了概述总结。
程鹏金钢胡先贵
关键词:胰腺癌神经侵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乳糜漏的成因分析和治疗手段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研究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乳糜漏的成因,并总结预防和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81例,其中23例术后确诊发生乳糜漏,发生率约为6.04%.结果 23例发生乳糜漏的患者中,术后病理回报胰腺恶性肿瘤21例,胰腺良性肿瘤2例.发生乳糜漏的平均时间为术后第6天(第5天至8天),每日引流量约为260~ 450 mL,平均355 mL.全部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乳糜漏多发生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手术过程中对淋巴管道和钩突系膜的物理结扎或缝扎效果要优于应用超声刀、Ligasure等电外科技术.术后乳糜漏的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量,适时调整治疗策略.
纪伟平邵卓沈力胡先贵马洪运杨彪王朝军金钢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乳糜性腹水
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钩突癌中的应用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提高累及肠系膜根部的胰头钩突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和术后生存率的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采用全程游离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方法,连续为26例胰头钩突导管腺癌患者施行以肠系膜根部切除为重点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55.0±13.0)岁。11例施行部分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切除。对所有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术后标本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接受7~45个月随访,26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1年和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2%和48.1%。结论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钩突癌中采用全程游离SMA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并有益于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张怡杰胡先贵金钢邵成浩何天霖李刚经纬宋彬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系膜上动脉存活率
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对提高胰腺钩突癌切除彻底性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累及肠系膜根部胰腺钩突癌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0—72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胰腺钩突癌患者施行了合并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手术方法、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施行了肠系膜根部切除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同时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和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2±1.1)h,术中出血量(1635±1362)ml,术中输血量(1609±1462)ml。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6例出现轻至重度腹泻,术后住院天数9—30d。病理示,肿瘤直径3~8cm,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57%),神经浸润20例(87%),22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11例血管切除患者中有10例血管内膜浸润。随访5—42个月,4例发生肝转移,3例局部复发,1年、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2%和42.5%。结论通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对肠系膜根部组织、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以及广泛后腹膜组织的切除可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突癌的手术彻底性,有效降低肿瘤残留,减少局部复发。手术方法是安全的。
张怡杰胡先贵金钢何天霖邵成浩李刚经纬宋彬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系膜上动脉
胰腺癌2061例外科手术的疗效与预后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 单中心研究胰腺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胰腺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2061例胰腺癌患者的诊治情况和临床数据,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2年9月30日。结果所有收治的胰腺癌患者中,根治性手术治疗1657例(80.4%),姑息性手术治疗271例(13.1%),剖腹探查活检133例。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牛存率分别为60.3%、21.1%、10.9%,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9.6个月,其中180例患者术后存活超过5年;姑息性手术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7.2个月。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率和术后3年生存期分别由2000年至2003年的75.3%和12.4%提高到2008年至2009年的82.5%和22.1%。通过Cox回归模型发现,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是日前胰腺癌治疗的唯一有效手段,随着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进步,胰腺癌的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生存率逐步提高。
金钢邵卓胡先贵张怡杰刘瑞周颖奇邵成浩何天霖李刚经纬宋彬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癌(IPMC)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IPMB)归入恶性组。结果:恶性组男性易患率高于女性(76.5%vs30.8%,P<0.05);30例患者中IPMA 13例,IPMB 4例,IPMC 13例;主胰管型14例,分支胰管型15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恶性率显著高于分支胰管型(P=0.030)。30例患者中21例有腹痛、腰背痛或消瘦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恶性组病灶囊内附壁结节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25);主胰管型IPMT的主胰管直径(MPD)≥10 mm与<10 mm者、分支胰管型IPMT的肿瘤最大径>40mm与≤40mm者恶性率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IPMT好发于60岁左右老年男性;对IPMT患者可将病灶囊内是否存在结节以及主胰管直径、肿瘤大小等方面作为术前对IPMT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参考。
宋彬胡先贵金钢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的双重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研究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4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施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采用D2-40和CK19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周神经丛中淋巴管微转移、周围神经丛侵犯等进行观察。结果 D2-40标记淋巴管呈棕黄色管腔样结构。胰周神经丛组织内淋巴管多与血管及神经束伴行,而胰周神经束附近的淋巴管均呈明显管腔样结构。CK19染色使胰腺癌细胞胞浆呈红色,清晰显示毛细淋巴管内肿瘤细胞侵犯现象。胰周神经丛侵犯30例(68.2%),21例(47.7%)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组织中的淋巴管内发现肿瘤细胞侵犯,胰周神经侵犯现象与其中的淋巴管侵犯现象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结论应重视胰腺导管腺癌术中对可能受侵的神经丛,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廓清。此外,联合D2-40和CK19的双重免疫组化技术为研究胰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程鹏金钢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邵成浩何天霖李刚经纬宋彬
关键词:胰腺肿瘤微转移新生淋巴管
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程鹏金钢胡先贵陈颖刘瑞张怡杰邵成浩周颖奇
关键词:淋巴管D2-40微转移
血清miR-155对胰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 研究血清miR-155对胰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募集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首诊胰腺癌患者110例,慢性胰腺癌患者70例,健康个体58例,采用实时PCR检测了其血清miR-155丰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155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miR-155与患者TNM分期、CA19-9的关系.以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价miR-155对胰腺癌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miR-155水平较慢性胰腺炎患者和健康个体明显增高(均P <0.05).miR-155诊断胰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5 ~0.88),联合miR-155和CA19-9诊断胰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5% CI:0.82~0.93).miR-155随着胰腺癌TNM分期的递进而逐渐增高(P<0.05),且与CA19-9呈正相关(R2=0.22,P<0.05).miR-155≥1.46 ACT与胰腺癌病死率独立相关,其风险比为2.88(95% CI:1.26~6.58).结论 血清miR-155是对胰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价值的标志物.
王晓刚童钟金钢
关键词:MICRORNA胰腺癌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