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60089)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蒙进芳普晓兰李永和周兴国王曙光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林学院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锈菌
  • 6篇山松
  • 6篇华山松
  • 5篇茶藨生柱锈菌
  • 3篇疱锈病
  • 2篇锈孢子
  • 2篇孢子
  • 2篇抗性
  • 2篇华山松疱锈病
  • 1篇形态分化
  • 1篇锈病
  • 1篇叶表皮
  • 1篇叶表皮结构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引物
  • 1篇引物筛选
  • 1篇针叶
  • 1篇症状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机构

  • 10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5篇普晓兰
  • 5篇蒙进芳
  • 4篇李永和
  • 3篇周兴国
  • 1篇伍晓蔷
  • 1篇叶辉
  • 1篇胡红莉
  • 1篇王曙光
  • 1篇张俊伟
  • 1篇陈敏
  • 1篇周德群
  • 1篇赵瑞琳
  • 1篇刘文赞
  • 1篇杨岳先

传媒

  • 4篇西南林学院学...
  • 2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中南林学院学...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山松丛枝病初步研究
2003年
对云南省华山松丛枝病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在云南省 5个地、州 2 6 86 7hm2 的华山松林中 ,有丛枝病发生的面积为 1 5 93 3hm2 ,占调查总面积的 5 9 3 %.华山松丛枝病严重影响华山松的种实产量 ,结果量和产粒量分别下降 44%和 2 7%.
伍晓蔷张俊伟甘云浩
关键词:华山松丛枝病发生面积结果量
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形态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蔗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岬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茵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永和周兴国叶辉
关键词: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华山松形态分化
华山松针叶表皮结构与抗疱锈病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通过对来自云南4个华山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的122份华山松针叶样本的解剖结构研究,发现华山松的感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在针叶表皮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其中主要差异为表皮细胞厚度和角质膜厚度,有抗病特性的植株具有显著加厚的针叶表皮结构,抗病的健康组比感病组的角质膜和表皮分别增厚达30.5%和8.0%,而气孔数量和内皮层厚度上差异不明显.结果支持疱锈菌感染华山松是通过主动侵入机制从表皮进入针叶,角质膜厚度和表皮厚度对华山松抵抗疱锈菌感染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弄清疱锈菌侵入华山松的途径提供了实验证据.
蒙进芳王曙光普晓兰
关键词:华山松疱锈病抗性
茶蔗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茶蔗子植物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蔗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荼蔗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蔗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蔗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蔗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蒙进芳李永和周兴国周德群普晓兰
关键词:ITS茶藨生柱锈菌转主寄生
茶藨子叶表皮结构与抗茶藨生柱锈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对采自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的10个茶藨子种源样本的叶表皮解剖结构研究表明:茶藨子植物对疱锈菌孢子不易感染组与易感染组之间在叶表皮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要是表皮厚度和角质膜厚度,不易感染组的叶表皮结构呈现显著增厚,表明角质膜厚度和表皮厚度与其抵抗疱锈菌感染有显著的相关性.以表皮结构各项指标聚类分析,不易感染组和易感染组明显聚为两类.
蒙进芳李永和周兴国普晓兰
关键词:茶藨生柱锈菌抗性
华山松对疱锈菌感性遗传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引物筛选被引量:2
2007年
用采自云南华山松疱锈病3个典型发病点的华山松植株样品,组成健康株组和感病株组进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引物筛选.构建的华山松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反应总体积25μL,其中含10×Buffer2.5μL,Taq DNApolymerase 0.3μL(终浓度1.5 U),Primer2.0μL(终浓度2.0μmol/L),DNA Template 5.0μL(终浓度1.5 ng/μL),Mg2+2.5μL(终浓度2.5 mmol/L),dNTP2.5μL(终浓度250μmol/L),ddH2O10.2μL.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47℃左右退火45 s,72℃延伸2 min,40个循环,最后在72℃F继续延伸10 min.通过初筛和中试筛选出扩增反应清晰、扩增稳定的10个引物作扩大实验,在健康株组和感病株组的两个DNA pool之间有明显的PCR扩增条带多态性.筛选出的ISSR引物可提供研究华山松种群差异的遗传标记.
蒙进芳普晓兰刘文赞杨岳先
关键词:华山松ISSR华山松疱锈病
五针松疱锈病国内研究概况被引量:5
2004年
对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抗病机制、病害流行规律和防治等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性介绍.
胡红莉
关键词:五针松锈病抗病机制病害病原症状
茶藨生柱锈菌寄主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7年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对分布于我国4省6病区63份茶藨生柱锈菌寄主红松和华山松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6个随机引物对寄主松针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38个DNA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7个,多态位点比率为84.78%,RAPD的Shannon指数遗传多样性为0.3155,RAPD的Nei指数基因分化系数为0.5255。不同来源寄主的遗传多态性规律顺序:辽宁清原红松>云南洱源华山松>山西沁水华山松>云南巧家华山松>四川广元华山松>云南东川华山松。从RAPD聚类分析树状图可以看出,先将63个松针样品分成2个不同的RAPD组群(红松组群和华山松组群),然后又将不同地理来源的华山松组群按地理区域分成5个亚群,同一采集的华山松亚群中又分成感病组和抗病组。研究表明,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是由种的遗传属性所决定的,而地理因素只是影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一个因子。
李永和陈敏赵瑞琳
关键词:寄主华山松
DNA分子标记在华山松疱锈病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被引量:1
2007年
主要介绍华山松疱锈病的危害情况及目前的研究水平。分析现有的DNA分子标记应用特征及其在松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提出采用DNA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华山松疱锈病抗性基因,利用抗病基因来控制华山松疱锈病危害的思路。
蒙进芳普晓兰
关键词:DNA分子标记华山松疱锈病
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用6个不同地点的五针松疱锈病病原菌锈孢子作温度、相对湿度、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光照条件5个因素下的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锈孢子的萌发率普遍低,一般不超过10%;在0~35℃均可以萌发,最适的温度是20~30℃,但不同来源地的孢子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别;相对湿度10%以上锈孢子都可以萌发,以50%~75%的萌发率最高;锈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值6~9较适宜,但以中性的酸碱度最佳;光暗交替对孢子萌发有利,营养条件对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各种浸汁对萌发率影响不大.经方差分析,在最适的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各地的锈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的营养条件和光照条件下,锈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
周兴国李永和周德群
关键词:方差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