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WW017)
- 作品数:22 被引量:27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金云苏凤王海波管秀梅姚刚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科技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后现代的反战呐喊:保罗·奥斯特小说《黑暗中的人》读解
- 2014年
- 分析认为,奥斯特在小说《黑暗中的人》中,运用元小说和蒙太奇的后现代叙事方法,通过欧格斯特一家的遭遇,言说战争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映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小说在给读者带来文学审美愉悦的同时,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战争的荒诞本质。
- 王海波
- 关键词:保罗·奥斯特后现代反战
- 符号互动论述评被引量:16
- 2020年
- 符号互动论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社会学领域,其主要理论主张是:人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身份;这种互动并非一种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基于一定的意义阐释之上,意义的阐释需要借助符号(特别是语言)来进行;人与社会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不停的互动与变化过程中。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家们先后提出了普遍化他者、首要群体、镜中自我、印象管理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术语,从不同侧面阐明和发展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医患关系、学校教学、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它或许能够为文学批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为文学批评注入一种来自社会学的活力。
- 李金云
-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印象管理
- 保罗·奥斯特小说:从名字游戏看人物身份悬置状态
- 2019年
- 保罗·奥斯特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其小说因多变的表达形式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在不同语境下会不断变换自己的名字。这种名字游戏意味着小说中的人物社会身份游移不定,人物本身自我身份的悬置状态,因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保罗·奥斯特的后现代写作风格。
- 管秀梅李金云
- 关键词:保罗·奥斯特
- 论《大披肩》中的创伤记忆
- 2020年
- 记忆是创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伤记忆的表征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辛西娅·欧芝克在小说《大披肩》中再现了大屠杀给小说主人公罗莎的身体和心灵造成的持久性创伤,揭示了其创伤记忆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情绪性等特征,创伤记忆的表征主要通过身体和语言来完成。作者通过个体创伤记忆的再现与表征,将个体的创伤记忆融入整个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希望人们铭记历史,捍卫民族身份,延续犹太精神和文明。
- 方进李金云
- 关键词:创伤记忆身体语言
- 传记电影《乔布斯》与消费时代被引量:1
- 2015年
- 消费时代的传记电影无论从对传主身份的选择还是对传主"全方位"消费的特性来看都表现出与传统电影有诸多不同。观众寻求的是传记电影带来的观演"盛宴",而就传记类电影创作者来说,要考虑的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呈现外,还需考虑市场。因而如何把握观众的关切,如何对传主一生的精彩故事进行取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艺术性虚构",都值得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乔布斯》(2013)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 苏凤
- 关键词:传记电影
- 后现代侦探小说的本体论、认识论探析——以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为例
- 2015年
- 一定的文学样式都基于特定的哲学理论之上。后现代侦探小说全面解构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常规,从语言的性质、功能到文本的意义等多方面颠覆了传统的侦探小说。后现代侦探小说有着与传统侦探小说全然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本文将以奥斯特《纽约三部曲》为例,探析后现代侦探小说所蕴含的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思想。
- 汤代群李金云
- 关键词:认识论本体论《纽约三部曲》
- 论奥斯特《偶然的音乐》的叙事艺术被引量:2
- 2014年
- 流浪汉小说与希腊悲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类型,前者强调了偶然事件对生活的主导作用,后者凸显了命运的绝对主宰。保罗·奥斯特在小说《偶然的音乐》中分别采用这两种叙事,揭示出生活中的偶然实际上取决于命运,现代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已经具体化为金钱,金钱更意味着权力,在权力与金钱的共谋中,以主人公奈施为代表的现代美国人所追求的自由只不过是一种幻象。
- 李金云
- 关键词:保罗·奥斯特
- 伦理选择的他者化:《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
- 2020年
- 保罗·奥斯特在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通过主人公内森一年多的生活经历,展示、批判了多种极端的伦理选择与暴行,并构建了一种理想的伦理选择方式:伦理选择的他者化,即人们在做出伦理选择时,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出发,而应充分考虑他者的差异性,在尊重他者差异性的基础上,做出自我和他者都能接受的伦理选择。小说包含的伦理选择的他者化或许是解决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的有效方法。
- 李金云陈思
- 关键词:伦理选择他者保罗·奥斯特
-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 2018年
-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 李金云
- 关键词:《在流放地》人性
- 解析《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引量:1
- 2016年
-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一部重要的古典文学名著,其主人公光源氏的主要情感经历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有相似之处。光源氏对继母的不伦之恋、对继母侄女的思恋,无不与光源氏因自小母亲离世,思恋生母,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所致。
- 李金凤
- 关键词:《源氏物语》光源氏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